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民工朋友这样吃饭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8年11月27日版次:13
  我认识一位民工朋友,名叫阿华。谈起最初的相识,颇有戏剧性。
  那次,同在一家快餐店就餐,正值中午饭点,餐馆一时人满为患,几乎桌桌客满。恰巧,我身旁有点空隙,可以容下一人。
  阿华身型瘦小,显得苗条,所以那个空隙容下他,绰绰有余。他打好饭菜,四下张望,最后在我身边落座,向我点头示好,然后把热气腾腾的菜盘往我这边一挪,半开玩笑地说:“一起吃吧。”我心想他倒不认生,也挺自然,恰好我也刚动筷子不久,饭菜近乎未动,于是随手也将盘子往他那边挪了些,笑道:“好啊,一起吃!”
  言语之间,我们的口音竟如此神似,后来话匣子打开了,聊了许多。原来,我们还是老乡。他是在工地上做工的民工,今天休息就出来转转,正巧到了午饭时间,没想到在这遇到老乡,无巧不成书,感觉奇妙。我表示赞同,后来,我们成了朋友。
  周末闲暇,我去工地找阿华聊天。已近中午,我想他应该下班了,并没提前告知他。果然,他们都下班了,很多人聚在工地不远处的路旁共进午餐,场面壮观。
  找到阿华,他正坐在草坪上吃得津津有味,看到了我,彼此打个招呼。像他这般席地而坐的,草坪上还有很多,当然也有站着的、倚着的,甚至还有边端着盒饭吃边在路边晃荡的。总之神色不同,形态各异,一幅民工共进午餐的众生相跃然眼前。
  北方的冬天,呵气成霜,滴水成冰。凛冽的寒风,吹刮着人们裸露的肌肤,皲裂的痕迹清晰可见。有几个聪明的民工兄弟,头上戴着十分怪诞的黑色帽子,露出眼睛和嘴巴。憨憨的吃相,再配上这帽子,样子甚是可爱。各有不同的御寒装备,但无论如何武装,北京严冬天气,我依然感觉他们在风中瑟瑟发抖。
  阿华的餐盒有土豆有青椒,还有若隐若现的肉丝。据他介绍,有多款饭菜可供选择,有素有肉,有七元的有十元的,可以单打可以拼盘。看看地上散落的餐盒,我疑惑这里集群吃饭没人管么?阿华告诉我,这里隔三差五地就有城管来撵,吃个饭都不安宁。另外,等吃完了有人会简单打扫一下,不会很脏乱。这儿临近工地,来这里吃饭就是图个方便,因为要赶时间,当然,主要还是实惠。
  眼看时间差不多了,工地开工在即,我起身道别。临走的时候,阿华告诉我一件发生在前几日的故事,颇有意思。
  那天中午,工友们一如往常地来打餐吃饭,突然有人喊城管来了,现场乱作一团。最笑人的莫过于卖盒饭的夫妇,撤离过程中,庞大的餐车造成不少麻烦,饭菜也打翻不少。末了,那辆城管车开近停稳,车上跳下一名男子。他有些歇斯底里,支支吾吾,最后喊了一声:“都跑啥呀,我们今天不上班,只是开车路过,你们就好好吃一顿嘛!”
□陈文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