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议|
新闻背景:为了追求速度,更换引擎、大直径的排气管和抓地力强的轮胎,制造让人不堪忍受的噪声污染,这样的机动车车主被形象地称为“炸街族”。在深夜时刻,“炸街族”疾驶而过,车辆发出刺耳的声音,让人在睡梦中惊醒,还可能对老人、儿童身体健康造成伤害。(12月11日澎湃新闻)
张盛:“炸街族”制造噪声污染,危害交通安全,既将自身置于危险境地,也严重损害公共利益。他们之所以在很多地方常年存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约束和惩罚的不确定性,放纵了违法的冲动。反正没有任何后果,不用担心被扣分罚款,更不用担心被拘留判刑,当然怎么酷怎么耍,以至于形成“破窗效应”,诱使更多寻求刺激者不断加入。
摩托车不像汽车,查起来的确不容易,面对居民举报,若不是已经造成安全后果,有些地方处理起来就显得很不积极,甚至根本不管。这传递出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无异于一种放纵的暗示,甚至是变相的鼓励。反过来,如果每一起“炸街族”噪声污染事件,都必然会被严查并且严惩,“炸街族”形成明确的被罚预期,也就不会无所顾忌。
彭浦: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国家专门制订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机动车辆的消声器和喇叭必须符合国家要求,禁止制造、销售或者进口超过规定的噪声限值的汽车,等等。上海此次对机动车噪声污染出台专门规定,细化了交通运输噪声污染的治理规则,有利于降低城市噪声,提高城市品质,改善市民生活环境。
新问题,就要用新方法解决。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总队利用现有“电子警察”“声呐定位”等科技手段,研究出了一套应对夜间机动车噪声扰民违法的“高科技”。利用最新技术,警方可以对噪声超标的车辆进行自动抓拍,解决了治理“炸街族”取证难的问题。今后,将不断改善技术,扩大这套系统的覆盖范围,不给“炸街族”留下任何侥幸空间。
舒圣祥:上海向机动车噪声污染说“不”,依法严惩城市“炸街族”,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对于不时出没的“炸街族”,执法部门的治理应该日趋常态化。必须让“炸街族”尝到法律硬拳头,更多“炸街族”才不敢肆意妄为,城市居民才能拥有清静的城市空间。
某种意义上,“炸街族”等机动车噪声污染,长期成为社会公害,其实是被“惯”出来的。我们的城市要更加清静,要免于机动车噪声污染,是再也不能继续“惯”着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