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6版: 健康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不安全的性行为诱发肠疾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18年12月29日
版次:
06
|医学前沿|
南方农村报讯 近日,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获悉,该院兰平教授和朱立新副研究员参与了关于炎症性肠病病理机制的一项国际突破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安全的性行为很有可能是炎症性肠病的一大诱因。
临床上,炎症性肠病包括两种疾病——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通常认为同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基本治疗手段一致。随着研究深入,专家逐渐认识到,在病理、组织分布、对一些治疗手段的反应等方面,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
对此,中山六院主导,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脾胃病研究所、同济大学生物信息学系、美国布法罗儿童医院胃肠病和营养中心,以及比利时鲁汶大学胃肠病转化医学中心合作,发起了一项关于炎症性肠病病理机制的国际研究,在全世界率先观察到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在分子病理机制上的差异,有望对这两种疾病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策略参考。
据兰平教授介绍,克罗恩病人的肠道组织有更为显著的抗病毒免疫以及抗自身免疫的特征,而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则显示出更加显著的抗细菌免疫的特征。
当前,在国际上颇多争议的粪便移植治疗以及益生菌治疗,多被证实对溃疡性结肠炎病人有效,但对克罗恩病人却鲜有成功的报道记录。
种种结果提示,克罗恩病的治疗可以更多考虑抗病毒免疫以及抗自身免疫通路的靶点,而溃疡性结肠炎病的治疗可以更多考虑细菌感染通路上的靶点。这有助于炎症性肠病进一步实现“对症下药”。
值得关注的是,研究结果同时提示,不安全的性行为可能导致肠道感染,诱发炎症性肠病。此次研究样本群体主要来自欧美,研究者认为,这种性病病毒感染肠道的现象或许和欧美地区较为开放的性行为方式有关。
目前,这一发现成果已被美国炎症性肠病杂志(美国克罗恩病和结肠炎基金会官方杂志)接受,有望指导疾病治疗策略。
上一篇:
相似生活习惯易致“家庭糖尿病”
下一篇:
****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上一篇:
相似生活习惯易致“家庭糖尿病”
下一篇:
****处理标记:[Article]时,数据源为空。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