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用监管利刃斩断保健市场乱麻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9年01月17日版次:02
  1月8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13个部门联合部署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表示,将依法严厉打击虚假宣传、虚假广告、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扰乱市场秩序、欺诈消费者等各类违法行为(1月9日人民网)。
  一篇爆款微文,就让庞大的“保健”帝国瞬间土崩瓦解。这场从“起高楼”到“宴宾客”再到“楼塌了”的“黄粱一梦”,与其说个中彰显的是信息时代自媒体产品的“核弹”效应,不如说成为了压断某些“保健”企业畸形生存链条的最后一根稻草。
  保健品,是保健食品的简称。其与药品虽然一河之隔,但泾渭分明。在作用发挥上,保健品只能调理人体机能,不能影响人体结构功能;药品方可治疗疾病,对人体结构功能进行改造。在管理方式上,保健品采取注册备案制,市场门槛相对较低;药品则严格实行全产业链封闭式准入监管,违法成本高昂。保健品市场乱象之源,就在于某些不法分子故意模糊保健品和药品的区别,吹嘘保健品不仅能够治病,而且能够治百病、治绝症;就在于保健品监管模式长期滞后,打开了前门却没有堵住后门,提起了水闸却没有修整水渠。如此,才会让保健品市场中如权健等一个个跳梁小丑你方唱罢我登场,打着护佑人民健康福祉的旗号大搞虚假宣传、行骗圈钱的不法勾当。
  伴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升级,社会公众的保健意识愈发强烈,不少人在这方面的投入也是毫不吝啬。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中国保健品行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0-15%之间,销售额由2010年2600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5300亿元。特别是中老年群体,更因“有钱、有闲、有需求”,成为支撑保健品市场消费的中坚力量,也是某些不法分子眼中的砧上鱼肉。保健品本身并无原罪,人们追求健康美好的生活也理所当然,症结在于疯狂逐利的黑心商人对保健品商品属性的严重扭曲,在于保健品管理“放管服”改革之后的事中事后监管仍然处于跛脚状态。
  权健等保健品骗局,并不是一天两天便成了大气候。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某些地方和部门的算盘上只有产值和利税,没有正义与民生,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已经暴露的风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以至于闹出人命、形成舆情,才匆匆忙忙被动应对,出师未捷先丢不少分数。值得注意的是,在权健身上,除了保健品市场乱象中夸大其词、以食充药等通病之外,还披着“合法”直销外衣行非法传销之勾当,如此贻害更为深刻、性质更为恶劣,必须重拳出击,铁腕整治。
  近年来,保健品违法行为方式不断翻新花样,更具隐蔽性、迷惑性,这些虽然为调查取证处置设置了重重障碍,但不应消磨构建健康有序规范发展的保健品市场的坚定决心。治乱须用重典,要进一步增加保健品经营主体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的违法成本,不是简单的罚酒三杯,而是要使其痛入骨髓、不敢再犯;治乱须斩乱麻,要进一步明确保健品与普通食品、药品的界限,在完善优化保健品注册备案制同时,让用制度利刃切断非法模式嵌入保健品营销的渠道,用事中事后监管的有力之手让保健品市场实现正本清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