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五旬妇腹内肿瘤西瓜大

确诊腹膜后脂肪肉瘤,经手术完整切除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9年01月24日版次:11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刘文琴 张阳 彭耀荣

  腹胀厌食,3个月内体重下降了10斤,肚子却越来越大……49岁的黄姨到往医院检查,发现左上腹有一巨大肿瘤,约33cm×26cm,有西瓜般大小。经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胆胰外科专家团队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病理诊断为腹膜后脂肪肉瘤。
  该院肝胆胰外科王捷教授表示,腹膜脂肪肉瘤是临床上少见的一种恶性肿瘤,通常放化疗作用有限,以手术治疗为主。因该类肿瘤容易复发,术后还需密切随诊。
腹大如鼓行动费力
  三年前,黄姨在体检时发现左肾下方有一拳头大小的包块,到当地医院检查后,医生建议手术切除,遂开腹手术切除了左侧包块,病理结果为脂肪瘤。术后1个月,黄姨在当地医院复查B超,未发现明显异常,便没有过多留意。
  然而,去年8月份,黄姨开始出现上腹饱胀的症状,胃口差,数月间体重由116斤下降到106斤,脸蛋和四肢越来越瘦,肚子却越来越大。伴随着运动后气短胸闷,夜不能寐,后来连上楼梯都困难,行走费力。
  黄姨这才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左上腹有一巨大肿瘤,径面达33cm×26cm。辗转省内多家三甲医院就诊,但都因肿物巨大,血供丰富,评估手术困难,未做进一步治疗。去年11月,黄姨几经波折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黄姨入院后,该院王捷教授团队对其进行了详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巨大,腹腔内肝、肾、脾、肠道及后腹膜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多个重要组织器官受推压移位。经该院泌尿外科、放射科、麻醉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会诊,确诊为腹膜后脂肪肉瘤。
切除癌肿重达30斤
  王捷教授介绍,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PRPLS)临床少见,是腹膜后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45%左右。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
  腹膜后脂肪肉瘤对放疗、化疗不敏感,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因其发病隐匿,早期多无临床症状,通常发现时肿瘤已经比较大,边界欠清,手术难度大。
  “创伤大、暴露难、切除边界难以把握是手术的难点,而且,还需防范手术联合切除肠道、肝胆胰脾肾、输尿管、膀胱等脏器后可能导致的功能障碍,以及包绕大血管导致的分离困难及凶险的大出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肝胆外科李文滨副教授指出,控制术中出血,是减低患者术后死亡风险的关键;而完全切除肿瘤,是降低患者复发风险和延长生存期最确切的手段。
  在麻醉科和手术室的配合下,王捷教授、李文滨副教授团队为黄姨成功实施了“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左侧输尿管探查+左肾脂肪囊、左肾上腺、左半结肠、左侧附件联合切除术”。手术持续近5个小时,术中出血仅200ml左右。
  手术切除的肿瘤径面达33cm×26cm、重量超过30斤,足有西瓜大小。术后病理证实为腹膜后脂肪肉瘤。
随诊防范复发风险
  术后经过7天的精心监护和治疗,黄姨肝肾功能指标恢复正常,胃肠道功能也逐渐恢复,顺利康复出院。近日返院复查,未见异常。
  王捷教授提醒,腹膜后脂肪肉瘤即使手术完全切除所有肉眼可见的肿瘤,5年内出现局部复发的机会仍高达50%。这是因为,腹膜后脂肪肉瘤的本质是“脂肪产生的肿瘤”,即使首次手术时尽可能切除肿瘤,也只能降低肿瘤复发的风险,难以实现完全根治的目的。
  因此,术后复查非常重要。常规术后1个月复查,接着是每3个月复查,3年后可每6个月进行1-2次复查。包括基本的血常规、血生化检查、CT、MRI检查等。
  同时,患者应留意自身情况,如有食欲减退、排便异常、腹部包块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