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晓教授(右一)与小明合影。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伍晓丹 郑兴
1岁多的男宝宝小明(化名)罹患膀胱肿瘤,需要手术切除膀胱,这意味着他术后只能背着尿袋导尿。近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泌尿外科刘春晓教授团队突破年龄界限,为小明开展全腹腔镜手术切除膀胱肿瘤,并利用全去带乙状结肠构建原位新膀胱,保留了正常排尿功能。
据了解,该术式为刘春晓教授独创,对比传统术式创伤大大减小。此次为1岁小儿成功手术,为国际首例小儿全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性切除术+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
膀胱肿瘤术后复发
小明来自江苏。去年7月因排尿困难,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膀胱肿瘤,手术做了膀胱部分切除。术后2个月,再次因排尿困难入院,考虑肿瘤复发。家属转赴上海的医院咨询,被告知如要彻底治疗,只能切除膀胱,从此终生背尿袋。
考虑到孩子还小,综合医生的建议,小明父母带着他开始了漫长的化疗之路。然而,化疗做了十余次,效果并不明显。焦虑无助的父母四处询问,从病友群中得知一名2岁的膀胱肿瘤患儿曾在广州的珠江医院成功获救,于是在今年1月慕名找到该院泌尿外科刘春晓教授。
经详细了解病情、完善相关检查,刘春晓教授团队考虑小明是膀胱胚胎性横纹肌肉瘤复发,仍有手术再造新膀胱的机会。
据介绍,横纹肌肉瘤是15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最常见的肉瘤,占所有儿童癌症的5%,男性较女性发病率高,最常见的部位是头颈部和膀胱。约20%-25%的横纹肌肉瘤发生在泌尿生殖道,主要涉及膀胱、前列腺、阴道等。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排尿困难、血尿,肿瘤较大的可在下腹部触及包块。
目前,横纹肌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化疗,结合手术治疗。在化疗/放疗无效或肿瘤复发时,建议尽早行手术治疗。
腹腔镜下重建膀胱
因小明年龄尚小,为尽量避免感染、并发症的风险,尽可能地减少创伤,结合家属对患儿术后生活质量的期盼,刘春晓教授团队决定迎接挑战,在全腹腔镜下完成膀胱肿瘤根治性切除和膀胱重建,帮助患儿保留正常排尿功能。
“幼儿做这类手术,难度至少是成年人的两倍以上。”刘春晓教授解释道,患儿年龄小,脏器发育尚未完善,能否耐受长时间的手术是一个问题,加上手术需要对肠管进行切除和吻合,原位新膀胱的构建十分复杂和精细,而小明此前还在盆腔区域做过开放膀胱肿瘤部分切除,存在盆腔粘连的问题,这些都对术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术中,为避免此前手术部位的肿瘤因粘连侵犯周围组织,刘春晓教授带领徐啊白教授、许鹏医生选择从患儿的剑突与脐部中间位置作为手术切口。经过7个半小时的全力奋战与默契配合,顺利完成全腹腔镜下肿瘤切除和膀胱重建手术。
独创技术免背尿袋
膀胱切除术后,患者只能24小时背着尿袋,生活质量很差。针对这个问题,2002年,刘春晓教授独创“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利用患者自体乙状结肠造一个新膀胱,让患者能够保留自主排尿的功能。该技术与“经尿道前列腺解剖性剜除术”(《南方农村报》2014年5月8日健康版报道)成为刘教授的两大看家本领。
据了解,膀胱癌根治和新膀胱重建手术,向来是泌尿外科最复杂、用时最长的手术。尤其是新膀胱重建手术,从保留血管截断肠道取材后进行吻合,到新膀胱的塑形,再到把新膀胱放入盆腔与输尿管、尿道吻合,每一步都需要精细操作。
刘春晓教授团队曾开展过多例小儿膀胱肿瘤根治性切除并重建新膀胱,但以往仅切除肿瘤部分在腹腔镜下完成,膀胱重建需改为开腹手术。去年9月,团队技术突破,成功为一名60岁的多发性膀胱癌女性患者完成全腹腔镜下肿瘤切除和膀胱重建手术,手术创伤大大减小,患者恢复更快。此次面对1岁患儿做同类手术,是团队技术的再次突破。
目前,小明各项检验指标正常,可自主排尿,仅在奔跑、大笑时偶有尿液流出,顺利康复出院。刘春晓教授表示,根据科室的经验,小明术后接受辅助化疗能明显改善预后情况。随着患儿年龄增长及加强提肛锻炼后,漏尿情况也会逐步改善。
专家简介
刘春晓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我国著名泌尿外科学者,连续数年荣登中国百强名医榜。担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男科工程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泌尿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在腔内泌尿外科多个领域有较高的造诣,多项技术在国内外领先。独创经尿道前列腺腔内剜除术,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大会上作专题汇报和手术演示。自行设计了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至今已施行近500例(单中心)。
承担《前列腺癌基因及生物治疗临床应用研究》等省、市级重点课题多项。在国内外重点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