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优秀民俗是乡风文明的助推器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9年04月20日版次:02
  日前,东莞大朗镇在古色古香的蔡边宗祠举行《锦时素韵—大朗民谣拾絮》《薪火弦歌—大朗传统文化寻踪》新书首发仪式,两书总计约29万字,前者囊括了至今仍口耳相传的《哭嫁歌》《戒赌歌》和《卖龙歌》等地方民谣,也是东莞第一本方言民谣集,后者则揭秘了传承百年的大朗舞狮、舞麒麟、木偶戏、春明茶,以及娘母会、元帅公诞等古老民间习俗的来龙去脉与精髓。(4月18日《广州日报》)
  在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方面的总体要求中,乡风文明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抓住乡风文明建设,就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关键。而在推动乡风文明过程中,方言民谣和民俗是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由于乡村具有相对稳定的人口结构,许多在现代都市难以听到的方言民谣,在乡村普遍存在;无数在大城市难以见到的传统习俗,仍在乡村上演。乡村,依然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快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社交形式发生变化,那些源自农业时代的传统民俗也失去了厚重的历史印记和现实的滋养。随之而来的,是乡村原有的民谣民俗得到解构,传统文化形态受到严重冲击:民谣民俗承担的文化功能逐渐弱化,其教化功能也在乡村消失殆尽。传统村社文化功能的解体或衰落,无疑会减弱村民凝聚力和认同感。乡村文化根基削弱了,乡风文明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乡村振兴又从何谈起?
  冯骥才曾不无痛心地指出,古村落孕育了中华传统文化,也承载着我们的乡愁。“每个村落都是一部厚厚的历史,我们已经把600多个城市变成千城一面,就不要让村落消失得更彻底了”。放在保护方言民谣和民俗的语境下,这句话也同样适用。承载了千百年乡村文化记忆的民谣民俗,正是传统乡村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无数乡民的乡愁。在快餐式网络文化横行的当下,传承这些优秀的民谣民俗显得尤为迫切。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汇聚政府、社会组织、村民自身等多方的力量。对优秀的乡村民谣民俗文化进行整理发掘,是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文化展现多元文化过程中,东莞大朗镇深入挖掘整理优秀民俗文化资源,对有价值的民谣民俗项目进行整理保存,展现出民俗文化特有的韧性,有助于丰富广大村民文娱生活,同时也为我国其他村落传承优秀民谣民俗树立了榜样。
  当然,乡村民俗文化在受到网络冲击时,其自身也在重新构建之中。因此,基层组织要用创新精神来传承活化这些民谣民俗。比如,借助信息化平台和乡村振兴战略契机,从民俗资源中挖掘优秀素材,打造民俗文化精品,激发民俗文化活力。同时,各地要以创新思维建造农村文化广场和娱乐活动场所,丰富传统民俗表现形式,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从而增强民俗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赵家明,公务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