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水稻抽穗期留意稻瘟病发生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9年06月04日版次:07

  穗颈瘟

  白点型稻瘟病斑

  近期,早造水稻生长已陆续进入抽穗阶段,农户要留意稻瘟病的发生,它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早稻稻瘟病发生普遍,特别是穗颈瘟常引起“白穗”,造成早稻减产,甚至部分田块失收。优质早稻、冷浸田和稻瘟病“老区”常会发病严重。因为早稻抽穗前后,正是多雨时期,空气湿度大,有利于稻瘟病发生与危害。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可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节瘟的表现是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是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叶瘟更多样,根据病斑分为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
  稻瘟病的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次年借风雨传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适温高湿条件利于发病,菌丝生长适温26-28℃,孢子形成的适宜相对湿度在90%以上,生长适温25-28℃,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h。温度适宜时侵入丝产生,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时,病情扩展迅速。
  目前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多认为是施肥不当、种植品种不当、水分管理不当等造成的。比如,水稻生产中偏施氮肥或施氮肥过多,造成叶片过嫩,水稻发棵猛,封行早,稻苗贪青,抗病能力弱,易引发稻瘟病。稻田长期灌深水不排;漏水田管理不好,孕稻期、抽穗期缺水;山区直接引用冷泉水灌田,这三种情况下,均易造成水稻根部吸收养分的能力降低,叶组织薄弱,病菌容易侵入。
  在防治稻瘟病上,应掌握这几点:1、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2、种子处理做到浸种选药正确,彻底浸种消毒。3、加强肥水管理,不能偏施氮肥,应增施硅肥。看苗追肥,使水稻在抗病较弱的3个险期落黄。适度排水晒田,可以促使稻根新生根的萌发,增加根部的吸收能力。4、水稻收获后,应把稻草全部收回,不能留在田中,如要使用必须经过10-15d高温处理(50-60℃),才能施在田里。发病严重的稻草应烧毁。5、化学药剂防治遵循“重在预防,早抓叶瘟,狠治穗瘟”的原则,可采用以下药剂喷施,20%三环唑(比艳、克瘟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稀释喷雾;45%瘟特灵胶悬剂每亩每次用量100克,兑水75公斤喷雾;春雷霉素1000倍稀释液喷雾;加收米热必斯可湿性粉剂1000倍稀释液喷雾;灭稻瘟一号(春雷霉素与三环唑混合剂)1000倍稀释喷雾等。
         □综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