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TAVR与传统开胸手术对比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张阳 刘昕晨 张海峰
70岁的刘伯因“主动脉瓣狭窄”,反复急性心衰发作,亟需手术置换主动脉瓣。考虑到患者高龄,接诊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团队为其实施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R),无须开胸成功换瓣,手术创口仅有3毫米。近日,刘伯返院复查,结果显示心功能良好。
该院党委书记、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表示,TAVR疗效基本与传统开胸手术相当,且无需开胸和体外循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尤其适用于高龄、并发症多、无法耐受开胸手术的患者。
左心衰频频发作
刘伯多年前就发现“主动脉瓣狭窄”,因同时罹患肺气肿,身型消瘦,他和家属出于对手术风险和术后康复的担忧,迟迟未下决心做换瓣手术。近两年,刘伯心脏功能下降明显,一平躺就气促,不能睡个安稳觉,还多次出现急性左心衰。
今年4月,刘伯因急性左心衰发作频繁,辗转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入院后,接诊的王景峰教授组织心血管外科、麻醉科、心脏超声科、放射科、重症医学科等专家进行MDT(多学科会诊),一致建议实施瓣膜置换手术。
据了解,主动脉是由心脏发出连接其它全身血管的主要通道,是人体内最大的血管。当主动脉瓣病变出现主动脉狭窄,心脏会逐渐出现动力不足甚至功能衰竭,出现胸闷、憋气、胸痛,严重者会猝死。一般需要手术置换主动脉瓣。
过去,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方法是经外科开胸手术行主动脉瓣膜置换(SAVR),但因手术创伤大、手术风险高,许多患者因为高龄、心功能差、存在严重合并症等原因无法接受手术治疗。TAVR技术的出现,为这类患者带来了希望。目前,国内仅有数家大型心脏中心能够独立开展TAVR。
刘伯住院期间,心血管内科团队尝试用药改善他的心功能,以更好地耐受手术,但效果甚微。王景峰教授和聂如琼教授认为,刘伯心衰多年,药物基本无效,加上年龄较大,继续等待不能进一步改善心功能,反而会增加院内感染等不良情况的发生风险。专家团队当机立断,决定尽快为刘伯实施目前最先进的TAVR手术。
介入换瓣创伤小
王景峰教授介绍,TAVR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微创术式,其原理类似冠心病支架植入术,通常在大腿根部动脉开一个2-3毫米的切口,通过导管将特制的人工瓣膜沿着动脉输送到病变的主动脉瓣位置,利用机械挤压将原瓣膜挤向周围,替换病变的主动脉瓣膜。
4月24日,王景峰教授团队再次组织MDT,确定手术方案,同时准备体外循环和ECMO(体外膜肺氧合)等应对并发症的一系列措施。次日下午,专家团队在心导管室为刘伯实施了TAVR手术。在王景峰教授的指导下,手术由聂如琼教授主刀,林永青主治医师和张海峰副教授配合;心血管外科华平教授负责切开股动脉创造入路、麻醉科王飞副教授负责麻醉管理、郑韶欣副教授负责术中评估心脏超声;心血管外科杨艳旗教授作为后备,以防万一需要中转开胸手术可及时处理。
术中发现,刘伯主动脉瓣口狭窄十分严重,导丝要通过面积仅为0.5cm2的主动脉瓣口;主动脉走向迂曲,人工瓣膜要多次“拐弯”通过……在克服重重困难后,专家团队顺利定位,完成瓣膜释放和扩张,刘伯心功能和主动脉瓣狭窄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随即有了显著改善。手术历经3个多小时顺利完成。
术后,刘伯症状明显缓解,可以平躺睡觉,不需吸氧,经积极康复后出院。术后一个月返院复查,结果显示心功能指标良好,胸腔积液消失。
“TAVR疗效与传统开胸手术相同,但无需开胸和体外循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独特优势,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理想术式。”王景峰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