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株高变矮50厘米,水稻增产万亿斤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9年07月02日版次:07

  1959年,黄耀祥用“矮仔占”与高秆品种“广场13”培育出“广场矮”。             制图 莫淑霞

  南方农村报讯 60年前广东育种家一次成功的技术创新,令水稻植株变矮约50厘米,摆脱了“倒伏”的厄运,实现普遍丰产。矮化育种引领了世界农业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半个多世纪以来全世界水稻产量翻了一番,水稻矮化育种技术作出了巨大贡献。
  6月30日,在水稻矮化育种60周年暨水稻产业科技大会活动所在地,广州柯木塱基地正展示80亩200多个优质稻品种。这些正处于成熟期的稻子,水稻株高不超过100厘米,穗粒金黄饱满,在微风吹拂下层层翻腾,无惧夏季频繁的暴雨大风天气。多年以前,水稻株高多在130厘米以上,高的达到160厘米,每年因为台风暴雨天气而发生倒伏,成为水稻生产上的一只“拦路虎”。
  俗话说“树大招风”,稻秆越高受力面越大,“大个子”易倒,那就改为“矮个子”呗。看起来简单,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难。1959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黄耀祥通过人工杂交培育出中国第一个水稻矮秆品种“广场矮”,他因此被称为“半矮秆水稻之父”。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黄耀祥,先后主持育成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有60多个,国内众多高产品种是由矮秆品种“广场矮”、“珍珠矮”以及其衍生品系组配而来。
  通过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升级换代,粮食安全不断得到保障,中国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水稻矮化令亩产由200多公斤提高到350-400公斤,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表示,该技术将“水稻收获指数由不到30%提高到50%以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认为,水稻矮化为第二次绿色革命——杂交水稻的培育与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近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介绍,我国矮化水稻种植已基本实现全覆盖。据不完全统计,矮化育种60年来,全国累计推广矮秆籼稻良种175亿亩以上,在高秆品种基础上增产稻谷累计高达1.75万亿公斤以上。
  半个多世纪以来,广东育种家继承和发展矮化育种成果,利用4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发力超级稻和优质稻。至2018年,广东主持育成的超级稻品种22个,目前仍被列为超级稻品种19个,占全国15%,位居全国前列。优质稻育种水平也在全国领先,达到国标优质3级以上标准的优质稻品种比例为74%,美香占2号、象牙香占、增科新选丝苗1号等品种广受好评。“丝苗米”作为广东优质稻的代名词,成为政府实施优质稻战略的核心,全省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布局13个丝苗米产业园,成立广东丝苗米产业联盟,推动水稻产业发展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