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牛蛙产业转移广西成第三大产区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9年08月22日版次:10
  编者按 牛蛙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与小龙虾比肩的国民级网红水产品,消费市场潜力十分巨大。然而,由于环保政策升级,这两年福建、广东等牛蛙主养区禁养范围扩大,牛蛙产业面临转型升级,来到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本报为此对广东、福建、江西、安徽、湖南等新老牛蛙产区进行调研,并推出《2019牛蛙市场调查》系列报道。
  南方农村报记者 莫景文

  近年来,在牛蛙消费火热的带动下,牛蛙养殖产量持续走高。有数据显示:2018全国牛蛙产量达到40万吨,比2017年增长超过50%。虽然这两年禁养导致老产区牛蛙减产,但江西、湖南、广西、云南等新兴产区却在快速增产,上述地区增量估计超过13万吨。其中,广西作为目前唯一没有禁养令的新兴产区,目前养殖面积达到1万多亩,跻身广东潮汕、福建诏安以外的第三大牛蛙产区,其10万吨的蛙料蓝海市场更是引来了众多饲料企业的激烈角逐。
  为了追求高产高密度、减低养殖成本,大部分养殖户转移产区后,仍然选择水资源比较充沛的广西沿海地区展开养殖。“2019年广西牛蛙养殖面积有1万多亩,主要分布在南宁、玉林、百色、东兴等东南沿海区域,内陆地区也有零星分布。”福建某一牛蛙饲料销售相关负责人廖先生表示,广西作为牛蛙新兴养殖产区,养殖人群以福建、广东的为主,本土也有一些养殖户育牛蛙苗。
  据了解,广西的牛蛙养殖是从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上半年才开始的,目前总面积达到12000亩左右,其中以南宁最为集中,并以土池养殖为主。广西牛蛙土池的租金一般在800-1000元/亩,当地养殖一斤牛蛙的成本需要4-4.5元左右。由于广西牛蛙养殖刚刚起步,对土地利用率远不及潮汕等老产区高,目前当地土地利用率只有30%-40%,而潮汕则高达60%-65%,业内人士预计,照此速度发展下去,当地牛蛙养殖面积或可达到20000-25000亩,未来广西牛蛙养殖面积有可能超过广东和福建两省。
  由于广西牛蛙饲料市场潜力巨大,除了福建、广东的牛蛙饲料企业随着客户转移市场到广西外,今年广西本土不少猪料企业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面临减产或停产情况,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些本土饲料企业开始转型生产牛蛙料。广西一牛蛙料销售主管熊先生介绍,从福建、广东潮汕过来广西的饲料企业一般有收蛙渠道,能帮助养殖户收蛙,而集团性饲料企业,如海大、通威,缺乏收蛙渠道,但有些也会协助客户把蛙销往水产批发市场。
  “牛蛙从广东、福建主产区迁入广西,促成了广西10万吨蛙料蓝海市场。”福建海大营销副总经理王周武在接受南方农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越是禁养,养殖户对行情的预判越乐观,增加投资的信心反而越大,根据业内不完全调查,2019年的牛蛙产量估计比2018年还要多20%-30%左右,这对于饲料厂十分有利。据估计,2019年广西牛蛙饲料容量可达10万吨。
  另据了解,在广西有一些地区养殖牛蛙成为了脱贫致富的产业,还受到当地相关部门的鼓励。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广东潮汕、福建漳州地区牛蛙禁养后,不少养殖户转移到广西山区建立蛙场重新养殖。对于经济较为落后、土地资源丰富的广西而言,政府通过招商投资的扶贫项目精准扶贫,也促进了牛蛙产业在当地的蓬勃发展。
  在沿海的北海白沙镇东风村勋耀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广东汕头引入牛蛙养殖合作项目,项目面积约150亩,总投资约800万元。据北海日报报道,该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土地整合+承包+合股”的方式开展合作,同时该基地也是白沙镇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将长期优先为村内的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助力全村脱贫致富,这个基地在2019年9月将迎来第一次牛蛙收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