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八月婴肝母细胞瘤拳头大

“染色”定位,腹腔镜手术完整切除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9年08月22日版次:11

  术中实时可视化切除肿瘤。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张阳 刘昕晨 邱荣林

  8个月大的男婴小鸿发现右肝巨大肿物,约成人拳头大小,甲胎蛋白超过120000ng/ml。因肿瘤已侵犯周围血管,手术风险很大,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小儿外科主任邓小耿教授制定了先化疗后手术的治疗方案。
  经4个疗程的新辅助化疗,小鸿的肝脏肿瘤缩小了1/3。日前,邓小耿教授团队运用荧光腹腔镜技术,术中对肿瘤病灶实时可视化并精准切除,瘤体包膜完整无破裂。术后两周,小鸿甲胎蛋白降至702.10ng/ml,目前正在按计划接受化疗。据检索,这是我国首例采用荧光腹腔镜技术成功治疗婴儿巨大肝母细胞瘤的案例。
术前新辅助化疗
肿瘤缩小1/3

  三个月前,8个月大的小鸿突然面色苍白,精神不振,被家属带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诊。此前小鸿在外院做B超检查时发现肝脏有巨大肿物,但未接受任何处理。邓小耿教授根据孩子的病史,初步诊断为肝母细胞瘤瘤内出血,紧急将他收治入院。
  经积极治疗后,小鸿的出血情况得到控制。检查结果显示,甲胎蛋白(AFP,肝脏恶性肿瘤的一个特异性指标,正常值<25ng/mL)超过120000ng/ml,CT检查发现肝右叶巨大肿块,约110mm×90mm。因患儿低龄、肿瘤巨大并侵犯周边重要血管等结构,邓小耿教授为小鸿制定了先行术前化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进行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案。
  邓小耿教授介绍,肝母细胞瘤是小儿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加上患儿不会诉说等原因,临床上不少病例初诊时肿瘤已经十分巨大,难以手术切除。“所幸肝母细胞瘤属于胚胎源性肿瘤,多对化疗比较敏感。
  经过4个疗程的新辅助化疗后,小鸿的肝母细胞瘤瘤体缩小至75mm×60mm,比原来缩小了近三分之一。经仔细阅读CT片及多学科会诊,邓小耿教授及其团队决定为小鸿实施荧光腹腔镜下肝S5、6、7段切除术。
荧光腹腔镜技术
癌灶实时可视

  什么是荧光腹腔镜技术呢?邓小耿教授介绍,该技术是在术前特定时间注射吲哚菁绿,术中利用近红外显像技术,可检测到肿瘤组织呈现绿色荧光,而正常肝脏组织不显色,从而实现术中肿瘤病灶实时可视化,达到精准、微创切除肿瘤病灶的目的。
  8月1日,邓小耿教授团队为小鸿实施了手术。术中,邓小耿教授根据荧光染色的范围,进一步确定肿瘤位于肝S5、6、7段的具体位置,在实时可视的情况下,进行了肝S5、6、7段精准解剖性切除,切除的瘤体包膜完整无破裂。手术过程顺利,历时约2个半小时完成,出血量极少。
  术后第1天,小鸿的甲胎蛋白降至8590ng/ml,术后一周甲胎蛋白降至2691ng/ml,术后两周降至702.10ng/ml,复查CT未发现肿瘤残留征象。目前,小鸿状态良好,正在按计划接受化疗。
  邓小耿教授表示,荧光腹腔镜技术是一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的新技术。在吲哚菁绿荧光染色引导下,术者能清楚地分辨肿瘤组织、转移病灶和健康肝组织。在腹腔镜下进行解剖性肝段切除,在尽可能保存健康肝脏的同时,完整、精准切除肿瘤,进一步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发生,并能尽早接受化疗。
  近年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小儿外科已成功完成了多例婴幼儿腹腔镜巨大肝母细胞瘤切除术,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次采用荧光腹腔镜技术成功切除婴儿巨大肝母细胞瘤,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类似文献报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