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密度标测系统清晰显示心动过速激动的路径及关键消融点。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张阳 刘昕晨
来自中山的64岁肖伯,在风湿心脏病手术后9年再发心悸,自测脉搏达120次/分钟,在当地医院心电图检查提示“心房扑动”,转诊至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心脏外科手术后的房性心律失常因定位困难,实施导管射频消融手术难度很大。该院心血管内科专家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Rhythmia标测系统进行高精密度标测,找到传导异常减慢的“电路故障点”,进行精准消融。数秒钟后,困扰肖伯的“心房扑动”终止,转为正常心律,实现了根治性目标。
“高精密度标测适用于复杂的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心脏外科术后复杂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对心律失常的精准标测,极大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中心主任谢双伦教授表示。
平地走200米呼吸困难
九年前,肖伯出现活动后心悸、气促症状,在当地医院检查后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并轻度关闭不全、持续性心房颤动”,在当地医院接受了二尖瓣机械瓣置换以及左房迷宫房颤消融术后,恢复良好。
三个月前,肖伯突发心悸,自测脉搏达120次/分钟,在当地医院查心电图提示“心房扑动”,使用多种药物控制心室率均无明显好转,后来发展至平路行走200米就呼吸困难,不得不终日困在家中。
肖伯慕名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就医。经详细检查,该科心律失常中心主任谢双伦教授表示,困扰肖伯的“心房扑动”,与曾经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有关,可能是心脏手术切口瘢痕引发,也有可能是原先的迷宫手术阻滞线存在“缝隙”。心脏外科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并不少见,不同于常见的“三尖瓣峡部依赖心房扑动”,此类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异常复杂,是导致患者术后心衰、卒中的重要原因,应该积极治疗。
然而,无论是哪种机制引起的,该类型的“心房扑动”通常很难分辨具体的起源位置。“心脏外科手术后的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都是导管射频消融手术的一个难点,非常考验术者的智慧和胆量。”谢双伦教授说。
高精密度标测更准确
考虑到肖伯曾接受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手术,为准确定位“心房扑动”的异常起源点,避免误伤机械瓣,谢双伦教授决定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标测系统——Rhythmia标测系统进行高精密度标测,完成射频消融手术。
据介绍,高精密度标测是通过增加单位时间内激动采集点数量,将原本抽象的心腔内激动顺序和各种碎裂电位的电压以不同颜色直观地显示出来。“这就像用一把高清放大镜去观察心腔内的‘电路图’,找到传导异常减慢的‘电路故障点’,我们称之为‘关键峡部’。这是明确复杂心律失常机制的重要检测方法,也是实现精准消融治疗的前提。”谢双伦教授表示。
手术当天,在医院党委书记、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指导下,谢双伦教授团队将64极网篮电极导管分别置入肖伯的右心房和左心房。在明确排除了右心房来源的心房扑动后,随即对左房进行高密度标测。短短十分钟内,网篮电极导管就在左房内标测了3.5万个位点,包含了左房的解剖位置、电位、电压电位单位时间变化等信息,系统借助大数据处理程序和AI自动化分析,精确展现了左房内心电激动顺序的传导,并成功找到了导致传导缓慢的“关键峡部”——左上肺静脉和左心耳交界区。
找到“关键峡部”的精确位置后,谢双伦教授在此处用射频消融导管释放能量。数秒钟后,困扰肖伯的“心房扑动”随即终止,转为正常心律。经肺静脉电隔离后,肖伯的“心房扑动”没有再被诱发,实现了根治目标。
“高精密度标测为精准解决心脏外科术后房性心律失常提供了一个绝佳途径,犹如给术者一个‘导航系统’,帮助术者快速精准地定位目标。”据王景峰教授介绍,Rhythmia系统具备较多的临床优势,兼具磁场定位准确及阻抗定位灵活的优势,标测准确性高、软件系统算法先进,非常适用于复杂的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对心律失常的精准标测,极大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高精密度标测还缩短了手术整体时间,减少了X射线曝光量,尤其适合老年或体弱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