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农民主动退贫应成普遍共识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9年09月21日版次:02
  近日,一封退出贫困户的申请书引发关注。据报道,68岁的白余是张家口蔚县草沟堡乡白庄子村的一名普通农民,今年5月30日,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的他将一封亲笔书写的退出贫困户申请书送到了村党支部书记白刚手中,申请正式脱贫。(9月18日澎湃新闻)
  目前,我国已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政府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越来越大。纳入贫困户行列,可以享受到国家扶贫政策的实惠,包括领取补助等,这对农村贫困家庭来说很具有吸引力。对张家口这位农民来说,其家庭刚刚摆脱贫困线就主动申请退贫,与此前媒体披露的“争当贫困户”形成鲜明对比,自然引来无数网友“手动点赞”。
  脱贫后退出贫困补助,这本应是社会常识。农民白余这一正常举动获网友点赞背后,其实也暴露出一些不合理问题。固然,当贫困户的好处很多,不用付出代价就能享受国家福利,包括来自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信贷扶贫等各方面的福利,形成福利捆绑的局面。许多贫困户因而形成政策依赖,认为主动退贫就是把“到嘴的肥肉拱手让人”。
  扶贫政策的制定,本来是为了激励贫困户渡过难关,为何在某些地方却变成了负向激励?这里面固然有人性的弱点作祟,但更为关键的原因恐怕还是脱贫机制不完善。扶贫先扶志,这道理大家都懂。可在现实工作中,有些扶贫干部热衷于填表、送扶贫资金和项目,往往忽略了对贫困户的精神鼓励。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给贫困户精神加油很难考核,填表、送资金更容易给上级交差。
  近年来,中纪委曝光的扶贫领域的典型腐败案例表明,扶贫领域腐败和造假问题仍然值得警惕。在该事件中,受助贫困户的高风亮节,让公众敬佩、感动,也提醒我们要把精准扶贫工作继续做好、做实。接下来,相关部门应该细化扶贫对象退出机制,防止该退不退。只有将国家的扶贫资金、公共资源集中投放在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才能实现精准化扶贫。
  白余在信中写道,“我现在情况有了好转了就自愿申请退出,让国家对我的支持转变给更需要帮助的人。”其实,没有人天生就愿意贫穷,奋斗之心人皆有之。精神上的贫困,往往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白余一家曾经因病致贫,得到了扶贫救助,后来通过养牛、种植等途径,家庭收入得到了改善。这就显示出他的可贵之处,靠辛勤劳动脱贫,其实也为其他贫困户做了很好的示范。
  扶贫先扶智。贫穷和愚昧往往具有共生关系,尤其是现阶段的大多数贫困问题,表面看是物质性贫困,但究其根源在于缺乏“人穷志不穷”的精神和改变贫困现状的知识、能力和手段。如何从“精神扶贫”角度上发力,积极营造一种“脱贫光荣”的社会环境,是当前扶贫工作的一项重点。对于那些确实经济困难的贫困户,可以进行兜底扶贫助其渡过难关;而对于那些已经脱离贫困线的家庭,要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积极地通过双手实现发家致富。事实证明,只有激发广大贫困户群众的内生动力,才能让贫困群众行动起来,尝到勤劳脱贫的甜头。     (闻夕,公务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