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朋友圈抓老赖”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9年09月21日版次:02
|网议|
  新闻背景:熟悉的面孔突然出现在朋友圈推送广告位上是怎么回事?近日,多家机构推出微信悬赏令,利用朋友圈,通过广告投放曝光的形式,将悬赏公告精准定向投送至失信被执行人的周边人群。一方面对被执行人拒不履行的失信行为进行曝光,另一方面引导有关财产线索知情人有偿举报。(9月18日《北京青年报》)
  @阿丁:朋友圈里亲友、同事等人,大都对老赖是知根知底,知道其财产线索的人也通常“潜水”朋友圈里。这对失信的老赖可能是致命的,在朋友圈一经曝光,亲朋好友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老赖欠债不还等失信行为,让其在亲朋好友前丢面子、“混”不下去,真正是寸步难行;而在高额悬赏的利诱下,就会有“勇夫”站出来举报老赖的真实财产线索,让法院强制执行。“朋友圈悬赏令”精准治老赖,可谓成本小、效果大,切中要害,让老赖们有所顾虑,从而敦促他们还清债务和履行生效判决。
  笔者认为,惩治老赖需要社会多措并举,还应与时俱进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和措施。杭州市江干区法院“朋友圈悬赏令”精准治老赖的创新之举,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值得各地执法部门借鉴和大力推广。
  @堂吉伟德:数据显示,很多失信人拒绝履行法定义务,并非没有履行能力而是心存侥幸,选择转移财产等方式进行逃避。拍卖房产也好,划转存款也罢,掌握失信人的财产信息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若是没有洞悉情况的熟人提供准确的情报,法院执行部门就无从下手,采取措施倒逼失信人主动和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将悬赏公告精准定向投送至失信被执行人的周边人群,发挥熟人知根知底的优势,既可以对失信人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也可以构建共同治理“老赖”的统一联盟。
  治理失信人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能够形成强大震慑效应并促使失信人履行义务的办法措施,就是最管用的手段与办法。以这一目标为导向来探索模式,尝试采用新的手段与办法,是朋友圈发悬赏令的最大现实意义,值得称道。
  @欧阳晨雨:《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对其收集的用户信息严格保密,并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当地法院为了在朋友圈“定向广播”发悬赏令,要获取相关人员手机号等隐私的行为,不应得到网络运营者的支持。审视立法和最高法所列举的公布范围和渠道,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法院公告栏”“新闻发布会”等,并没有将微信朋友圈列入,可见立法目的是为了以公开来“施压”,而不是以曝光来“鼓励亲人相揭发”。而朋友圈的非公共场域属性,也会让朋友圈推送“老赖”悬赏令的合理性存疑。
  司法创新的前提,是秉持法律精神。在朋友圈推送悬赏令,看上去很美,也别忘了把公民的隐私权考虑在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