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军察看田间情况。
糯玉米与甜玉米统称为鲜食玉米。传统上,北方多食糯玉米,南方多食甜玉米,并形成相应的种植结构。如今,甜与糯正在进行融合,为消费者带去多样的口感享受。本文的糯玉米故事虽然来自北方,但他山之石,可供借鉴。农产品加工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地,主人公的经验具有启发意义。 ——编者
■达人档案
姓名:曹中军
种植作物:糯玉米
种植面积:合作社种植2.3万亩,签约4万亩
种植地点:黑龙江绥化市
种植秘籍:有机认证,打造高端产品;可追溯系统,构建放心食品;打通全产业链,实现三产融合,销售无忧,出口全国各地以及国外。
南方农村报记者 程楚
曹中军,黑龙江原野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原野公司”)的董事长,他的名字随着自己一手打造的“新北香”糯玉米品牌传遍全国各地。
产出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糯玉米是曹中军一直以来的追求。如今,他发展的糯玉米种植面积已达2.3万亩,深受市场欢迎。
转行做冷冻糯玉米,零起步
曹中军搞冷饮储藏发家,2000年,他从吉林一家鲜食玉米加工厂了解到,鲜食玉米这个新兴市场供应少、价格高,越是早进入,越是站得稳,前景广阔。曹中军随即产生提早占领市场的想法,与对方敲定合作意向。
“要做就要做大!”曹中军利用扩大的冷库来发展冷冻糯玉米加工。
一开始,曹中军遇到不少问题。例如,收购什么样的玉米,价格如何定?这让他一下子从一名社会成功人士返回到“小学生”。
看书、问人、查资料、走访农户,“一切从零开始,那就是摸索透彻,这样才能避免出现问题。”经商经验丰富的他知道,做好基础功课必不可少,经过对比学习,他收购糯玉米较为谨慎,不求量,那些符合大小、口感、商品性好的果穗才入选。
也是靠着这样的劲头,曹中军摸清了销售市场的门路,冷冻糯玉米的事业走入正轨。
走加工之路的种植,有技巧
能成功的人总是善于发现问题。尽管需求不断增加,曹中军认为品种杂、品质不均匀等问题影响着市场销售,他一直试图解决果穗的采购问题。
市场没办法大量提供他所需要的果穗,他能不能自己种呢?要良种配良法,要搞机械化、规模化种植,曹中军决定大手笔投入到种植生产当中。
2010年11月29日,曹中军成立海伦市新北香糯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北香”的品牌故事就此开始。
因为种植鲜食玉米的收益比种植大田玉米每亩要高出300多元,并且玉米只要达到要求,他就全部收购,所以说服种植户改种的过程很顺利。第一步旗开得胜。
然而,想要种好品质的糯玉米可不那么简单。整地、选种、施肥、播种都有讲究。“种子抗逆性、土地肥沃程度、昼夜温差大小、积温是否合适等都影响着产量和品质。”曹中军告诉记者,耐密植、抗病、抗倒、适合加工的品种才是他需要的,他还计划给种植户推荐地膜覆盖、育苗移栽等技术,以提高品质和产量,这些都是他十多年来摸索到的经验。
合作社最初种植的品种较少,经常出现大面积同时成熟的景象,加工厂产能有限,没办法及时处理,导致产品品质受到影响。
现在,合作社种植有2.3万亩的糯玉米,十几个品种错峰播种,收获期有先有后,保鲜度高,延长加工期,可满足消费者不同时段的需求。另外,曹中军响应绿色生产的号召,于2012年成立原野公司,形成“玉米秸秆—饲料厂—养殖场—肥料厂—种植基地”的产业链闭合生产模式。
产品在市场上高价,要有料
靠着精细管理,原野公司生产的“新北香”牌速冻糯玉米被评为黑龙江省名牌产品、首届“东北特产”产品,“新北香”牌注册商标也被认定为“黑龙江省著名商标”。产品远销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并出口到韩国。
追求品质不停步。海伦市,地处松嫩平原寒地黑土和富硒土壤带“核心区”,全市465万亩耕地普遍天然足硒,被中国营养学会授予“中国黑土硒都”称号。为了提升糯玉米加工产品的附加值,曹中军将目光聚焦于绿色有机、可追溯、富硒糯玉米。
2015年,原野公司投资200万元建立了5000亩有机糯玉米种植基地可追溯系统,通过“云平台”和移动终端对田间进行智能化管理,对有机糯玉米播种、收获、加工、运输等全过程进行监控,为农产品贴上了品质信誉标签,提高了附加值。
占领农产品高端市场,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是重点。曹中军拿出一份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给记者看,上面记录着认证面积为133.33公顷。今年,原野公司已与北京、上海、济南、郑州、青岛等地经销商签订1.14亿元销售订单,并借势“北菜南销”政策,与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海伦市建立以鲜食玉米为主的蔬菜集散中心,产品直供“北京菜篮子”。
现在的曹中军兼任三个农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他要带领更多的种植户种出好玉米、卖出好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