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刘奇:别让农民不食人间烟火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9年11月30日版次:02
| 推荐 |
  乡村治理从整治环境入手,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环境是一个地方的脸面,一乡一村、一家一户,如果环境脏乱差,不要说与现代文明接轨,连古人的传统都没有继承发扬好。“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是先辈们代代相传的每日必修课。眼下,一场旨在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环境治理风暴正席卷全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成效大显。但一些地方脱离现实,为环境而环境,不顾农民的生产生活,强推一些高大上的做法,农民对此很反感,社会上也颇多微辞。
  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农民拍手称快,但好事经常也会办成坏事。究其原因,大体有四个方面:
  一是脱离实际的城市思维。制度设计者久居城市,不了解乡村,只以城市人的视角和思维考虑问题,他们不懂得农民和市民不一样。从生活方式看,市民随时可到遍布市区的超市采买生活用品,但农村各种配套服务设施还很不完善,即便服务齐全,就目前农民的收入水平看,也无力承担超出支付能力范围的费用。城市是水泥森林之下,不是水泥铺地,便是绿草铺地,没有产生灰尘的空间。而乡村处处与泥土为伴,被泥土包围,一遇风天,尘土飞扬,再密闭的空间都会落满尘埃。更何况维护城市环境卫生,有财政支付报酬的全国3000多万环卫工人日夜守护,他们还有60%多的机械化率作支撑,而农村则只能靠农民自身维护。以城市思维设计农村的制度必须改变,把选择权交给农民,让农民为自己谋划,才能使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追求极致的“仙境”思维。仙境是人类理想的乌托邦,只能见于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在那里:山青水碧,地绿天蓝,云蒸霞蔚,清气怡神,玉宇琼楼,纤尘不染。但理想不是现实,用理想做标准要求现实注定不会成功,也将遭到社会的诟病。经过举国上下多年的拼搏努力,到2020年脱贫攻坚决胜之后,中国农民才刚刚摆脱贫困,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建设一个仙境般的新农村,不现实,不可能,更没必要。实实在在、脚踏实地,摒弃子虚乌有的理想梦,尊重常识,尊重现实,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因村施策,让乡村充满烟火气,让农民真有幸福感,才是乡村振兴的要义。
  三是过重形象的政绩思维。典型引路,我们需要形象的塑造;激励后进,我们需要榜样的力量。但是别有意图地为形象而形象, 以不顾民力不惜代价的形象工程去谋取政绩,就另当别论了。去年底被免职的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县委书记潘志立,不顾县财政年收入不足10亿元的现状,盲目举债大造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使该县债台高筑达400亿元之巨,且绝大多数融资成本超过10%。为了探索路子、找出方法、抓出经验,在乡村建设中,我们精雕细刻,培植“盆景”,培植的目的是想让“盆景”能变成遍地开花的“风景”,对大多数地方有借鉴意义,有推广价值。如果打造的“盆景”只具有观赏价值,只适于外人参观,只用于上级评比,只提供领导检查,不可复制、无法学习,这样的“盆景”要不得。
  四是整齐划一的军事思维。中国的乡村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方方面面既丰富多彩又符合规律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两大系统,山水田园、路树沟渠、屋宇院落,都经历了时光的磨洗,环境的考验、习俗的应对、物种的竞择,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为了适应所谓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一些地方强行拆旧村建新村,房屋都盖成一个模式,绿化都栽植一个树种,道路横平竖直,禁养各类禽畜,几千年厚重的历史没了踪迹,多姿的文化淹没于单调的空间,“诗意的栖居”变成了乏味的存在。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多种需求,战争年代的军事思维无法解决这些现实问题。
  (摘选自10月30日《中国发展观察》,作者刘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