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7版: 农村财富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农村化肥市场“流窜造假卖假”依然突出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19年11月30日
版次:
07
“没啥人种地了”“周边镇上的农资商关了几十家”“忽悠农民的假冒伪劣太多,卖正品的没法干了”……一边是传统市场缩水的挤压,一边是假冒伪劣化肥排挤,不少化肥经销商反映,当前农村化肥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突出,正规、优质的化肥经销商生存空间严重压缩,呼吁各方共同加强打假网络,引导新型化肥市场发展,支持农资商加快转型。
传统肥料市场缩水
“以前主业是农资,副业是农场,现在反过来了。”中部某省一农场负责人万文勇2006年开始做化肥等农资代理,这几年他的压力逐年增大。“化肥销售量从以前500吨一季下降到今年70吨一季。假劣化肥抢走了市场,但‘吃’了假劣化肥的粮食,人又如何下咽呢?”
万文勇的境遇并非个案,近年来随着环保和去产能政策不断推进,加上部分地区农村土地抛荒严重等,传统肥料市场明显缩水。
江苏沭阳县长卫农资经营部负责人徐长卫也有同感,传统肥料市场缩水,虽然新型肥料销量在增加,但主要靠大户支撑。一些较大的农资商主动寻求转型,比如调整销售有机肥、生物肥、专用肥等,推广测土配方等新模式,但市场认可度较低。
“测土配方现在也比较混乱。有的经销商为了讨口饭吃,就说别人测的不对,不断误导、忽悠农户,导致测土配方施肥需求增长缓慢。”做化肥农资20多年的老汪说。
流窜造假售假普遍
经销商头上不止“市场缩水”这一座“大山”,业内人士指出,去产能过程中虽然关闭了不少小化肥厂,但仍有一批“打游击”的小作坊游离在监管之外,用“傍大款”“偷养分”“忽悠团”等方式坑农害农,严重压缩正规经销商和好肥料生存空间。
“多是老人妇女种地,图便宜,我们乡镇约三分之一农户用假冒伪劣化肥。一些小厂的套路就跟忽悠老人买保健品一样,随便办个讲座、管顿饭、送点小礼品,现场就把化肥给卖了。”万文勇说,不比农药,化肥造假相对容易,多数以氯化铵为原料,加点填充料,经简单物理加工就能做出只含氮,不含磷钾的“肥料”,冒充复合肥卖。“小作坊一包最少赚80元,远高于代理商10元一包的利润。”
“销售纯假肥料的都是下乡‘忽悠团’的形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此外,更多的是偷减含量,比如氮磷钾总含量为48%的复合肥,但他们只给到36%。每减少1%的含量,每袋化肥成本大约降低6元。”烟台众德集团代理商陈正福说,还有些小企业和个人为牟利故意假冒名牌大厂生产肥料。
“我们一袋复合肥卖140多元,不正规的化肥一袋80元,效果很差,但是有的农民为降低种地成本,就会选择价格低的,导致正规化肥市场被挤压,正规厂家也会选择减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奇台总场三农农资经销部刘春兰告诉记者说。
“化肥造假可追溯性不高。”中部某省一家化肥生产企业负责人柳文发指出,在他所在的市,证照齐全且规模、标准生产的化肥企业仅他们一家,但其他三五人搞个机器即生产的小作坊不下10家。“他们‘直销’,我们还有不少‘中间环节’,以及农户对经销商、经销商对厂家普遍存在的赊销所带来的风险。”
监管亟待下沉
不少化肥经销商希望,监管部门尽快编织起延伸至村一级打击假冒伪劣的执法网络,并对正处在经销商转型服务商的农资流通企业给予更多支持引导。
他们建议,监管宜下沉,构建延伸至乡镇、农村的监管执法网络,着力打击“流窜造假售假”等现象。陈正福说,眼下由于假冒肥料可以从厂家直接销售到用户手中,隐蔽性很高,市场监管部门不易察觉,有人举报才处理,处理时罚款又受额度限制,违法成本过低,因此假劣肥料才屡禁不止。
一受访业内人士建议,监管执法要管住两端,一是源头端监管要精准淘汰小作坊式企业,设置生产能力、厂房面积等几个硬指标,排查严打流窜的小作坊。二是消费端执法要深入用肥一线,监管部门要主动掌握本地肥料的销售情况,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提高违法成本,让农资市场健康发展。
记者走访发现,不少种粮大户已逐步意识到购买正规肥料的重要性,但大量小散户仍然只认价格,缺少对肥料产品优质优价的认知,也缺乏识别假冒伪劣肥料的能力。上述受访业内人士认为,农业部门应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施肥知识,教会农民正确识别肥料。同时,建立优质农产品优售优价的稳定长效机制,助力化肥行业转型升级。
□侯文坤 赵久龙
上一篇:
徐闻菠萝12221市场体系显成效
下一篇:
小小一根葱敲开致富门
上一篇:
徐闻菠萝12221市场体系显成效
下一篇:
小小一根葱敲开致富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