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水滴筹?水滴愁?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9年12月05日版次:02
| 网议 |
  新闻背景:近日,一则“扫楼式”筹款视频令互联网筹款平台水滴筹陷入信任危机。根据相关视频,水滴筹在很多城市招募了“筹款顾问”,他们中很多人以医院为驻地,“扫楼”引导患者发起筹款,却不审核筹款涉及的疾病及治疗费用、筹款人经济状况等信息。患者完成筹款申请后,“筹款顾问”可获得收入。(12月3日上观新闻)
  @江德斌:水滴筹并非纯粹的公益组织,本质上仍然属于商业机构。水滴筹打着公益旗号,利用地推筹款牟利的做法,不仅偏离了公益轨道,亦存在管理失职,其放纵地推员乱作为,以及放松信息审核、善款用途信息不透明、编造悲情故事等问题,则破坏了公益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水滴筹屡屡被曝光“消费爱心”也就不足为奇了。
  近年来,网络募捐平台频频曝出“诈捐”事件,如女子诈捐得钱后炫富,德云社演员吴鹤臣有车有房也募捐等,均引起了公众质疑和舆论批评,纷纷要求监管部门加强对网络募捐乱象的整治,规范平台的募捐行为。这也提醒平台要加强信息审核制度,不能只顾赚钱而放松管理,需要厘清公益与商业的界限,采取合理的分管措施,否则一再上演的“诈捐”事件,会消耗掉公众的耐心与爱心,最终令平台反受其害。
  @吴迪:公益与商业是可以共赢的。公益机构和公益项目的优势在于拥有大量关注者和支持者,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但本身不能带来盈利,需要获得各方的捐助;而企业的优势在于具备提供捐助财物的能力,而需求在于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进而实现潜在消费群体的转化。这就为二者的合作与互补提供了基础和可能。在把握好两者合作“分寸”的前提下,丰富公益的方式、运用商业的力量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是大有前途的。
  @张全林:互联网公益得以发展的基石是信任和透明。此次水滴筹信任危机,也是坏事变好事的机遇。就公众关心的绩效问题,水滴筹决定舍弃原有以服务患者人数为主的绩效管理方式,调整为以项目最终过审的合格通过率为依据,考核围绕筹款全过程,侧重项目真实合规和服务质量。同时成立独立的服务监督团队,发现和查处不同渠道反馈的问题。办好事、做善事,也同样需要监督。
  互联网公益筹款出现的信任危机,也反映出第三方监管的缺位。目前,平台及相关募资机构或个人公布不实信息,是否会受到相应的惩戒,仍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往发生的骗捐、诈捐事例,大多以道德谴责、撤销申请、退还善款而了结,乏有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有必要在法律层面尽快出台相关监管办法,以提升管制刚性。只有监督不留白,慈善事业才能够行稳致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