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猪价上涨的锅环保不背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9年12月05日版次:10
  在非洲猪瘟发生前,环保曾改变过许多养猪密集区域的兴衰。不过2019年养猪业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局之中,环保还能扮演多重要的角色呢?
  最近有一条新闻很有意思,在11月30日的第五届中国环境社会治理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学教授王华专门为环保“鸣冤”。王华表示有很多人觉得今年生猪存栏大幅下降,猪价飞涨,环保要负责任,他却认为这次环保实属冤枉。
  王华的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时间上讲对不上。禁养区规模化畜禽养殖限制工作绝大部分在2017年完成了,而2018年全国生猪存栏量达到4.28亿头的高峰,2019年后才出现生猪存栏量大幅度下降;二是从数量上也对不上。2017年前根据畜牧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动物防疫法、城乡规划法、文物保护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禁养区清理导致的生猪存栏量净减少约3000万头;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2019年9月比2018年底净减少1.2亿头,有时一个季度净减少5000多万头,这绝不是禁养区清理所能导致的。
  对于王教授的论点,我们不妨一分为二来看。首先行业人士都很清楚,今年生猪产能的大幅下降,主要原因的确不是环保,非洲猪瘟导致的生猪死亡以及随后的恐慌性抛售才是决定性因素。在这一点上,确实不该环保背锅了。
  生猪减产已成定局,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防非复产。在复产这个环节上,再说和环保没关系,恐怕就有失偏颇了。
  首先,从国家出台的各项鼓励养猪的政策中,我们能够发现,其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在环保上为猪场“松绑”。生态环境部重申了禁养区的范围,明确要求各地不得扩大禁养区划定范围,不得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由,违反法律法规规定限制养猪业发展或压减生猪产能。除此之外,还明确对禁养区内关停需搬迁的规模化养殖场户,优先支持异地重建,对符合环保要求的畜禽养殖建设项目,加快环评审批。
  其次,很多地方对待养猪业的态度依然受到环保政策的影响。比如近日山东电视台《问政山东》栏目报道的,济宁市梁山县的养殖户主动配合猪场拆迁,结果新猪场的建设却被无故搁置了半年多。而相关畜牧部门的回复是:“少你们那三四家养猪的也一样吃猪肉。”
  环保对于复产的最大影响,并不仅仅是又拆掉了几个猪场,而是对于养猪人信心的打击。近期的高猪价以及政府接二连三的鼓励政策,也有不少养猪人表示担忧,如今对养猪180度转弯的态度,会不会在两三年之后因为环保又重新来个180度转回去呢?
  曾经那种粗放的,无视环保的生产模式不可持续。复产其实也是一个契机,在重建的过程中直接按照环保的高标准做好。养猪和环保,从来不是敌人,非瘟过后,两者更应该找到携手共进的发展之路。     □吴昊晖

上一篇:蛋价一个月下降近三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