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农民工稳就业要有高远眼光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0年03月28日
版次:
02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冲击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分批下达56亿元,以推进贫困地区以工代赈。与此同时,国资委印发《关于做好定点扶贫县贫困农民工就业帮扶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中央企业积极提供贫困农民工就业岗位招聘计划,做好贫困农民工就业上岗服务保障工作。(3月26日发改委、国资委网站)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脱贫攻坚总攻动员令,吹响了脱贫攻坚总攻冲锋号。由于就业竞争能力较弱、职业转换难度较大,农民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遇到不少就业难题。农民工就业一头连着复工复产,一头连着脱贫攻坚。帮助返乡农民工尽快返城就业,防止因疫失业返贫,关系到决胜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和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关系到全面小康如期实现。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已经成为城镇就业的主力军。以往那种认为城里有活就招农民工,城里没活农民工就回乡务农的观点,对上亿新生代农民工完全失效。他们中的许多人既不会干农活,也无法适应农村生活,如果没有农业以外的收入,将会产生严重后果。在此背景下,发改委拨款支持“以工代赈”,央企“出手”发布招聘通知,无疑给广大贫困地区农民吃下定心丸。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央企扶贫领域点多面广,是承担定点扶贫任务的中央单位中任务最重的,承担定点帮扶的贫困县约占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总数的42%。央企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能量,自然与其强大的责任感和协调能力有关。从工作机制上看,坚持党的领导,组织健全、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从发力重点上看,央企持续完善贫困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贫困种植户降本增收。这种全局一盘棋的“扶贫”模式,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有序展开,大量城乡基础设施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亟待完善,各地应抓住中央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有利时机,集中开工建设一批符合本地实际、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加就业岗位,引导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消化一批劳动力。通过加大以工代赈工程实施力度,多渠道、多方式支持帮助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既是刚性需求,又可以有力缓解贫困地区农民工的就业难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基建也有新基建和老基建之分。传统基建投资相对少,容易组织生产,见效又非常快,当前许多农民工都是通过这一渠道实现就业。但是,在信息基建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大多数农民工的技术、知识结构远不适应经济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快速调整,结构性失业将成为就业的最大压力。从长远来看,提升农民工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技能才是稳就业的根本之策。为此,国家要不断强化对广大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注和培训力度,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 (杨潇,金融从业者)
上一篇:
下一篇:
“降工资”
上一篇:
下一篇:
“降工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