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一百多年前的留学风潮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4月02日版次:12

  容闳是中国第一个留学生。

  在一百多年前,中国掀起了一股留学潮。周恩来、鲁迅、胡适、徐悲鸿、陈岱孙、钱伟长、费孝通……近现代史上有名的人物,当然还有更多无名的人物,都曾卷入这一潮流,留日,留欧,留美,留苏。今天的留学各有各的考虑,而当时的出发点大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救亡图存、启蒙革命。
  第一个到美国留学并获得学位的中国人是清末的容闳,他1854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二十年后,又向曾国藩提议选派一批幼童赴美留学。此举获得曾国藩支持,从1872年到1874年这几年间,每年政府派出30名。然而在1881年,清政府紧急召留美幼童回国,计划夭折。很多年里,留学都是零星行为,极为罕见。
  情况在1896年出现转变。此前,中国刚刚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中国知识分子深为震动。这一年,清政府派出13名留学生去日本,后来成为国家政策。同时,民间心态也有所转变,不少年轻人看到“日本维新以后,政治工业,效法西洋,进步很快,犹以海陆军更优,且学费亦省”,因而选择自费留学也不在少数,开启了延续几十年的留学潮。
  留学,很快成为了当时中国青年的梦想。加之清廷废除科举,断了传统读书人的上升途径,留学成了新的前途出路甚至镀金方式。留学生一时身价百倍,引人艳羡,竞相追逐。历史学家蒋廷黻在回忆录中就写道,1907年时,正在上中学的自己有一次看到刚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堂兄弟穿一身白制服,令乡人侧目,羡慕不止。因此他发誓说,“如果东洋念书就受到如此的尊敬,将来我一定要到西洋去念书”。后来,他果然去到了美国留学。
  季羡林也有一段类似的经历。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难找工作,幸而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邀请他回校任教,工资优渥,生活满足。然而不行,“别人出国留学镀金的消息,不时传入自己耳中。一听到这种消息,就像我看别人一样,我也浑身发抖。我遥望欧山美水,看那些出国者如神仙中人”。
  从个人的角度说,留学自然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但当其成为一种集体行为,背后就有更强大的驱动力,也就是救国报国,学成有用的人才,为国家作贡献。特别是辛亥革命覆亡清政府后,留学生们精神为之一振,目标更加明确起来。譬如外交家顾维钧1912年被袁世凯政府聘为秘书,彼时他正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为了为新政府效力,他赶写毕业论文,以便早日回国。
  与“留学梦”相伴相生,当时国内流行着各种各样带有舶来性质的思潮,实业救国、科学救国、军事救国、教育救国乃至体育救国、学术救国等都各自有一批拥趸,吸引着留学生从不同的路径去探索“救国”的课题。
  留学需要用钱,而且是很大一笔钱。据统计,1934年左右,公私留学费用一年要2000万元。这是什么概念呢?当时1000万元“若拿来办大学研究所,可办一二十个有余,用它半数亦有十个八个不愁经费设备无着”。
  钱从哪里来?一种是国家花钱,即申请选派的公费留学。公费留学中包括国家公费和各省省费,其中最稳定、最大宗的就是为人所熟知的庚子赔款资助留学。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根据随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国要分39年向八国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此即“庚子赔款”。后来,各国退还了一部分,清政府用这部分钱发展教育,派学生留学,还建成了清华大学。其中,以美国退款最早、最周详,掀起一阵公费留美的高潮,其中就包括胡适、金岳霖等人。美国支持退款留学,有培养一批亲美人才的考虑,但从客观上说,也让中国得以有一笔稳定的钱来发展科教。
  与公费生相比,自费生若不是出身大富大贵之家,就捉襟见肘得多。但中国人向来重视子弟前途,不惜变卖家产、亲友相帮筹款来送子出行。譬如巴金,想向大哥要一笔钱去法国,大哥回信说家中现在入不敷出,筹款困难,劝弟弟过两三年再去。巴金执拗不让步,大哥只好汇来钱,让他去法国。
  “勤工俭学”也成为当时一个时髦的口号,一边做工,一边读书,一方面挣出学费,一方面也响应“劳工神圣”的潮流。其中,因法国科技、文艺水平高,且一战后法郎币值低,尤以赴法勤工俭学为最,从1919到1921年,多达2000人左右,相当一次“工读运动”。然而,听起来美好,但现实却有很多误会,在法国“勤工”不是洗洗盘子刷刷地板,很多都是货真价实进入大工厂工作,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对体力要求很高,经济窘迫,又苦又累,一天下来只能“工”不能“学”。
  1921年,赴法勤工俭学生爆发了大学潮,直接导火索是华法教育会通知断绝经费维持,要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异常恐慌愤怒,还占领了里昂中法大学,一部分学生被拘禁强制回国。
  勤工俭学是个创新的留学方法,能让更多平民接受教育,结果却是失败的。但在做工中接受洗礼,这个运动后来趋向政治化,其中催生了一大批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如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陈毅、李立三等。
□张玉瑶
  容闳是中国第一个留学生。

下一篇:南海神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