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以疫情为契机,补齐乡村卫生短板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4月11日版次:02
  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注意消毒……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很多人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4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疫情期间,98.0%的受访者更加注重个人卫生,养成了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通风等好习惯。(4月9日《中国青年报》)
  新冠疫情期间,多通风、常洗手和戴口罩,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居家卫生习惯。这些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虽说迫于环境和形势影响,但的确在遏制病毒传播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不仅如此,许多人都表示,疫情以来发现身边感冒的人都变少了。我国农村地区相对比较安全,并不意味着这里的居民就可以高枕无忧。相反,广大农村需要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督促群众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全力补齐乡村卫生短板。
  而要想让农村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从宏观角度来看,要创建美丽宜居的乡村;从中观层面来看,需要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从微观角度来看,则需要广大居民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地加大投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升村容村貌,倡导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保护乡情美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不过,仍有一些地方存在“脏乱差”问题。不少农户房前屋后垃圾遍地,厕所卫生不达标。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离不开群众这个主体。本次疫情防控已经充分证明,人民群众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只要政策落实到位,他们完全可以参与到乡村生态振兴的行动中来。
  在此次疫情中,部分地区公共卫生防疫知识普及缺乏专业性,自防自控外专业防控力量的付之阙如等短板,给乡村安全带来不小挑战。眼下的应急之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立一个结构完善、功能齐全、上下结合、高效管用的乡村公共卫生体系方是治本之策。比如,下放医疗资源,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坚持中西结合、中西药并用,加大乡村医生培养力度,扩大兼职农村医生数量,加强乡村医生公共卫生管理能力与水平的培养。
  对个人来说,改变卫生习惯无疑是最容易操作的防疫举措。时下大众在公共卫生习惯方面,较之过去有了长足进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不过,我们的饮食习惯还是合餐制,病菌通过唾液“口口相传”,增加了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风险。许多农村居民随地吐痰,同时没有养成随时洗手的习惯,也会加大疾病传染几率。无论是疫情防控需要,还是培养现代社会文明公民的责任之需,都应该摒弃这些陋习。
  若要清除这些根深蒂固的习惯,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观念革命,让群众都参与进来。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特效药发现之前,人类最好的抵抗办法,就是提高免疫力。疫情面前,大家遵循科普知识,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我们每个人都应认识到,在疫情尚未结束的今天,这种保护自己和家人的行动同样是英雄之举。疫情虽凶险,只要大家勠力同心,就一定能取得最终胜利。
(闻夕,公务员)

下一篇:“禁食狗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