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禁食狗肉”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4月11日版次:02
| 网议 |
  新闻背景:4月8日,农业农村部在其官网公布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征求意见稿)》(简称《目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引人关注的是狗并没有被列入《目录》,这意味着狗有可能被禁食。(4月9日《澎湃新闻》)
  @孙权辉:中国没有饲养和繁殖“肉狗”的传统。狗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家养动物之一,但人类驯化狗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食用,随着时代的变化,狗的角色也在不断转变,从最早的帮手、警戒到现在的宠物和伴侣动物,狗与人类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密。
  由于缺乏完善的检验检疫规定,食用猫狗存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巨大风险。目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绝大多数国家均没有犬类屠宰检疫的相关规定或要求,狗不再列入传统畜禽是社会的一大进步,意味着今后食用狗肉失去了合法性和正当性,符合当前中国公众和国际社会对狗作为陪伴而非食用目的的主流认知和看法。
  @杨兴东:餐桌革命我们欢迎,但禁食名录要充分兼顾科学与民意。疫情肆虐下,全面禁食陆生野生动物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但日常生活中,那些动物能吃,哪些不能吃,很多人心里没有数。现在,讲禁食,很多人也会盲目恐慌,龟鳖蛙要不要禁食曾困扰了相当部分的群体,如今“狗肉拟禁食”,又伴随着不同群体的支持与反对。凡此种种,一张餐桌上的分歧,正来源于对禁食规则不清的现实。
  “狗肉拟禁食”要讨论,餐桌上哪些该禁也该有权威黑名单。犹记得,湖南芷江一蛇养殖户积压2000斤蛇无法售卖,蛇到底还能不能吃?餐桌上的口味蛇是否该下架》像这一类过去并不严管,现在有些模糊的行业,需要充分的考量。也只有进一步明确禁食规则,让禁食目录经得起科学与民意的双重考量,才能让人们更加自觉管住“什么都吃”的嘴,让饮食更加安全,真正推动一张餐桌上的文明进步。
  @陈广江:经过这次疫情,人们更懂得了善待动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事实上,我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缺乏有关动物福利、动物伦理的内容。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心怀敬畏和善意,尽可能人道地对待动物,对人类、对动物都有益无害。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观点之争其实是利益博弈。无须讳言,“禁野令”对竹鼠、果子狸、猫狗、蛇等养殖行业来说不啻于毁灭性打击。但是,与其心存幻想,做无谓的挣扎,不如顺应文明发展趋势,尽早转型,争取主动。最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出通知,要求妥善处置在养野生动物,各地补偿方案也将陆续出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