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不妨对“两栖”村干部多些包容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0年04月30日
版次:
02
近日,有媒体调研发现,现在有些村干部“平时居住在城镇,忙时回村干工作”“白天工作在村里,晚上住宿在城里”,群众管这叫“两栖村干部”。一位县干部说,如果村干部经常不在村里,上级政令在基层的畅通传达可能就受到影响,基层民意也少了重要的反馈渠道。长此以往,党和政府在农村的触角可能失灵,影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广大农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一些富起来的农民纷纷涌向城镇,购置房屋与产业。在富起来的农民中,就不乏村干部的身影。作为村民的“主心骨”与“领头人”,理应根植于群众之中,如此才能形成合力,增强村干部的向心力,推动乡村持续发展。然而,有的村干部吃住都在城里,给办事村民唱“空城计”,导致乡村治理空洞化。
平心而论,广大群众的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两栖”村干部是基层治理中的新情况,细究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如今国家倡导“能人治村”,不少“能人”本身就有能力在城市生活;另一方面是城市生活更为便利,这些人不愿割舍城里的生活圈子与事业重心。
在我国基层治理体系中,村干部不是国家公务员,领的也不是全职工资。这些干部之所以选择“两栖”,有人为了照顾在城里读书的子女,有人为了方便父母就医,还有的是为了改善居住环境……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两栖”只是村干部选择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本身并不违反相关规定。至于地理上的隔阂,如今的交通和通讯方式日益便捷,村干部若有心兼顾镇上村中事务,至少从技术条件来说不是难事。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村干部待遇整体偏低,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背景下,不少村干部已经进入“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无论从道义层面还是从工作层面,我们都无法对其作过多要求。退一万步讲,如果村干部因为“两栖”的生活方式耽误了村务管理,广大村民完全可以在换届时投票选出心中合适的人选。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于这种因时代发展而产生新现象,社会需要以包容理解的眼光来对待。其实,当前群众之所以质疑“两栖”村干部,相信也不是苛求他们在村上吃住,主要还是担心他们不能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在此背景下,更重要的是提高这些“两栖”村干部的工作效率,处理好村民关心的实事,带领村民发展致富。至于是否“两栖”,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目前来看,要让“两栖”村干部用心服务村庄,除了在思想层面加强教育培训,更要在制度层面发力。这就要求各地建立健全村干部轮流驻村值班机制,在村部、村民聚集地张挂包含轮值人员姓名、职务、分管工作、联系电话的值班公示牌,方便群众联系及社会监督。此外,还要建立完善村干部考核和群众评价制度,对履职积极者有所激励,对失职者严肃追责。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治理村干部“两栖”问题,调动干部“回乡上岗”的积极性。
上一篇:
下一篇:
“帽子防疫”
上一篇:
下一篇:
“帽子防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