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人造肉“没嚼劲” 消费不大火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4月30日版次:09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教授马克·波斯特展示用他培育出的“试管牛肉”制成的“试管牛肉汉堡”。研究人员希望人造肉有助解决全球肉类紧缺问题,应对气候变化。 新华社图片

  近日,肯德基、星巴克相继宣布,在中国市场推出植物肉产品。
  以往被认为“不健康”的快餐打起健康牌,从“降低动物疫病传播风险”的角度打造概念,加紧“人造肉”“植物肉”等概念食品在国内市场布局,不过初战消费市场并未大火。
  部分消费者试吃后认为,人造肉口感未达预期、价格却是肉价的2倍,没有购买吸引力。
  笔者按照官方推广渠道指引,星巴克销售页面显示有3款相关餐品,分别是:青酱牛肉意面、经典千层面和美式酸辣酱大卷。这三款餐品的价格区间在59元-69元,比市面上其它同规格餐品贵20元左右。肯德基卖的是1.99元/5块的植物鸡块,品类相对较少,价格相对亲民。而在广州的进口商品超市里售卖的植物肉单品,售价为28元/230克,是猪肉价格的近两倍。
  人造肉这么贵,难道是吃真肉不香吗?在商家推动和网红打卡等活动推波助澜下,近日,微博、朋友圈、直播等社交平台上兴起了植物肉、人造肉评测,但画风并不统一,网友发布了不少“大型翻车现场”:“吃起来口味有点重,好像要用尽力气告诉我它是肉”“肉卷里的‘牛肉’都是‘肉末’,没有真牛肉的嚼劲”“这么多配菜放在一起,是为了掩盖‘人造肉’的真实身份吗……”
  还有部分网友发布“并没有好吃到犯规,和真肉没什么太大差别”“感觉就是普通的肉啊,难道我平时吃的都是假肉……”
  笔者梳理发现,不少消费者对其抱有尝鲜、猎奇的态度,评价相对客观宽容,但一位参与品牌营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没有收到想象中消费狂潮的预期,可能与疫情期间大家消费还没有完全释放有关。”
  人造肉迎来高光时刻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其发展前景的热议。行业普遍表达长期乐观的观点,但指出想真正站稳脚跟,还需要继续跨栏。
  第一个门槛是价格贵。人造肉价格远远高于真肉的原因在于技术成本高,难以量产。第二个门槛是口味“差”。虽然随着技术的发展,人造肉的口味已经无限接近真肉,但通过此次肯德基、星巴克的新品公测等促销行为发现,目前市场上的人造肉产品,与国内消费者日常饮食习惯仍有差距,接受度存疑。第三个门槛是无标准。目前人造肉在国内大打安全、健康牌,但笔者查阅国家食药监等部门的相关标准和监管制度,都没有查到权威说法。近日,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向媒体公开表示,预测到2040年全球“人造肉”市场份额将达60%,目前“人造植物肉”国标正在制定中。      □刘冉冉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教授马克·波斯特展示用他培育出的“试管牛肉”制成的“试管牛肉汉堡”。研究人员希望人造肉有助解决全球肉类紧缺问题,应对气候变化。
新华社图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