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昔日养虾重镇七成水面转养泥鳅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4月30日版次:10

  泥鳅养殖周期短,珠三角养殖户经常将泥鳅与对虾轮养。

  南方农村报记者 孙岁寒

  在江门新会睦洲,曾经有一个以养虾而闻名的地方——新沙村,这里养虾面积集中、养殖量大,曾经一个村一年就有约1万吨的虾料用量。近日,记者来到新沙村发现,曾经显眼的虾料、虾苗广告牌,如今大多已黯淡褪色,连片的池塘里边上大多架设着投料机。显然,昔日的养虾重镇已不存在。
七成水面转养泥鳅
泥鳅料销量占九成

  “现在我们村七成水面都转养泥鳅了,由于泥鳅投料量多,本地饲料市场销售总量比以前多,有九成是泥鳅料。”3月底在新沙村,当地做饲料经销的阿明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多年来虾病为害,所有养殖户都中过招,而养泥鳅则稳定得多。
  2014-2015年新沙村泥鳅养殖刚刚起步,当时只有少数人养,当时塘头价高达20多元/斤,持续两三年时间后,当地泥鳅养殖开始快速发展。经常卖泥鳅苗到新沙的莫老板告诉记者,泥鳅苗都来自本地,单价有时只要0.02元一尾,不过养泥鳅的投苗量很大,新沙这里的养殖户通常一亩塘投苗40-50万尾,有的高达70-80万尾,所以苗种市场的价值很乐观。
  “泥鳅之所以这么多人养,还是因为国内销路打开了,市场需求量很大。”新沙当地一位长期从事商品鳅和鳅苗销售的中介说,在2014-2016年期间,泥鳅还主要是供出口,国内消费量并不大,当时他都劝告朋友入市须谨慎,他认为泥鳅养殖很大程度上是炒作卖苗;但是到今天已经完全不同:比如小鳅销往西南地区供应火锅食用,中鳅销往华中、华东地区,大鳅供应更高端的需求链……不同规格的泥鳅都能出售,而且以食用这种理性消费为主要途径。
  记者了解到,2020年初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物流业和各地餐饮业受到较大打击,导致截至4月底,泥鳅价格不太理想;但是根据过去几年的行情分析,以及接下来的形势判断,业界对泥鳅仍然持看好评价。
养殖周期短模式灵活
一年三造亩产近万斤

  新沙主流的泥鳅养殖模式是养中小规格鳅,出鱼规格从20-70尾/斤都有。养殖户阿中(化名)是去年新入行的养殖户,为了租到好的鱼塘花了不少钱,在他的观点中,养泥鳅最大的好处是周期短、资金周转灵活,而且产量也足,“土塘养虾亩产1000斤基本到顶了,但是现在没几个人能做得到;而泥鳅一造亩产两三千斤,一年三造下来产量过万斤。”
  阿明介绍,按照目前新沙大部分养殖户的水平看,一年养下来,泥鳅总亩产8000-10000斤,如果是购买寸苗(2000尾/斤左右规格),大约三个月时间可以养一造,和以前养虾的节奏差不多。据了解,泥鳅养殖的最大优点就是投喂量大、亩产高,在高温季节,养殖户选择在夜晚投喂,投喂时间可以从下午5点多一直持续到次日清晨,投喂率高的可以超过3%。
  进入2020年以来,鱼价比较低,在3月23日,各种规格商品鳅价格基本一致,都是6-7元/斤。不过阿明说,按照正常情况,在一年中不同规格商品鳅的价格是经常变动的,通常来说大规格鱼越大价格越高,但近些年小鳅突然受欢迎、价格上涨,利润率还比中大鳅要丰厚,这就看每个养殖户对时期的判断了。通常来说,盈利最稳定的是塘口比较多的养殖户,他们可以根据行情变化,随时调整出鱼规格和出鱼量,综合效益比较理想。
  和当年的虾料市场一样,目前在新沙一个村,至少聚集了20多个泥鳅料品牌。养殖周期短、资金周转快、产量高、投料量大,目前饲料总销量接近3万吨,这些优点都吸引了众多厂家的目光,都想抓住泥鳅快速发展的势头,从中获利。虽然饲料品牌多,但占据市场主流的还是大型饲料集团,其中通威系列泥鳅料(通威、鱼水情、海壹等)居于首位,在当地市场占有量超过五成。
  泥鳅养殖周期短,珠三角养殖户经常将泥鳅与对虾轮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