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5月水产养殖病害预测及防控指南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4月30日版次:10
  五月份气温、水温逐步升高,养殖水体中各种病原微生物滋生繁衍加快,容易造成养殖池塘水质恶化和一些水生动物疾病频发。特别是受新冠疫情影响,压塘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造成存塘密度过高,增加发病风险,提醒各地务必注意。根据分析,今年5月份全国各地需重点关注以下疾病。
◥鱼类疾病◤
  1.鲤春病毒血症:病原为鲤春病毒血症病毒,主要危害鲤、锦鲤、鲫、金鱼等,水温12℃-18℃时流行,主要通过鲺、苍鹭等以及带毒鱼进行水平传播。新疆、山东等北方鲤、锦鲤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2.草鱼出血病: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危害草鱼鱼种,水温20℃-30℃时易发病,25℃-28℃为流行高峰,主要为水平传播,也可能通过鱼卵进行垂直传播。广东、广西、江西、湖北等南方草鱼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3.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病原为鲤疱疹病毒II型,主要危害鲫、金鱼及鲫杂交变种,水温10℃-33℃均可发生,以22℃-28℃最为严重,主要为水平传播。江苏、湖北、北京等鲫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4.细菌性肠炎病: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等多种淡水鱼,水温20℃以上流行,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需重点防控。
  5.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危害鲫、团头鲂、鲢、鳙等多种淡水鱼类,水温在9℃-36℃流行,可通过病鱼、病菌污染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传播,鸟类捕食病鱼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池间传播。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6.小瓜虫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的苗种,繁殖适温为15℃-25℃,寄生处形成小白点。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7.车轮虫病:病原为车轮虫,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的苗种,全国各养鱼地区,一年四季都有发生,适宜水温22℃-29℃,主要症状是病鱼头部和嘴周围呈微白色,分泌很多黏液,通常鱼苗放养10天后患病,成群沿池塘边狂游,俗称“跑马病”。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8.锚头鳋病:病原为锚头鳋,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适宜水温12℃-33℃。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南方淡水养鱼地区需重点防控。
◥甲壳类疾病◤
  1.白斑综合征: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克氏原螯虾等,水温在20℃-30℃时流行,经口感染是养殖对虾中白斑综合征病毒感染和传播的主要途径,该病毒也可经对虾的卵进行垂直传播。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另外湖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克氏原螯虾主养区也需要加强对该病的防控。
  2.虾虹彩病毒病:病原为十足目虹彩病毒Ⅰ,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克氏原螯虾等,对虾体长4-7公分时最易被感染,水温在16℃-32℃时流行,可通过粪便、同类相食等途径水平传播,带病毒苗种流通是该病快速传播的重要原因。各对虾、罗氏沼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3.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危害养殖虾类的细菌性疾病,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和中国对虾等,死亡主要发生在放苗30-35天以内,常为急性死亡,而且死亡率高达100%,经口感染是该病原水平传播的主要途径。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4.虾肝肠胞虫病:病原为虾肝肠胞虫,可感染所有生活阶段的对虾,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和斑节对虾,水温24℃-31℃时感染率较高,水平传播是养殖池塘中该病原传播和感染对虾的主要途径。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