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0版: 水产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海鲈苗大量暴毙 多败在管理细节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0年05月19日
版次:
10
近期,珠海斗门白蕉海鲈养殖户很头疼,养殖在鱼塘里的鱼苗突然死亡,一天打捞上来的死鱼苗少则几百尾、多则上几千尾,很多技术人员在检查了水质和鱼身的寄生虫情况之后均无具体解决措施,造成用药没有针对性、死鱼情况没有得到立即解决的窘境。
这些死鱼在临死之前普遍都会表现出抽筋、游水、黑身等情况,解剖后发现脾脏肿大,甚至肝脏发白等症状。是什么造成了海鲈鱼苗大面积死亡呢?经过专业的检测机构检测发现,近期海鲈苗的暴毙可能与VNNV(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和RANV(蛙虹彩病毒)有关。
何为VNNV与RANV
VNNV(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毒)又称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Viral encephalopathy and retinopathy,VER),隶属于诺达病毒科β诺达病毒属,β诺达病毒属主要感染鱼类。感染VNNV的病鱼主要表现为典型的游泳不协调、螺旋状游泳或急促游泳等神经性疾病症状,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到神经组织细胞出现典型的空泡化。该病已在全世界多种鱼类中发病流行,尤对仔幼鱼危害很大,死亡率高达100%,对成鱼也有很高的致死率。
RANV(虹彩病毒)是一群大型的胞浆型DNA病毒,感染的病鱼一般体色发黑,鳃部呈贫血状态,体表和鳍出血,病鱼肝脏、脾脏、头肾等处增生肿大。海鲈的虹彩病毒病目前并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停止投喂仍然是减少上浮“游水”、减少死亡的有效的方法。同时减少应激,不要大量注水和使用刺激性大的外用药物等,否则会出现更大的死亡高峰。
感染途径
VNNV和RANV病毒既可以通过水平途径进行传播(带毒鱼、水质和渔具等),也可以通过垂直途径进行传播(亲鱼),而且对于不同鱼龄的对鱼病毒的敏感性差异较大。
如尖吻鲈(盲曹)的患病潜伏期是4天,自然状态下孵化后9天鱼苗会开始发病,由此可见病毒可以通过精、卵传播。另外,很多养殖户在养殖生产管理过程中不注意渔具的使用带来的交叉感染,即将发病鱼塘使用过的网具、捞网等,在没有进行消毒的情况下又转移到另外的鱼塘使用;有的养殖户将发病鱼塘的污水排出河沟之后被其他养殖户引水入塘造成的外源引入病毒感染。
患病症状
感染了VNNV病毒的鱼苗,其表现出不正常的螺旋状或旋转式游动,或静止时腹部朝上(即打转、翻肚)等不同的症状,用手去触摸病鱼就会立即游动;有的鱼苗还会表现出眼盲、体弱消瘦、厌食或不摄食、体褪色或发黑等症状,解剖病鱼会发现鱼鳔过度膨胀等症状,但未见出血或糜烂。病理检查可见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以及视网膜组织大量细胞形成空泡,出现神经性降解。
鱼苗患上虹彩病毒病后活力变弱,食欲减退,体色发黑,鳃部有出血现象,死前作挣扎状游泳;解剖会发现病鱼脾脏发炎肿大成球状或近球状,胆变深绿色、肝脏发黄或者发白、头肾等处增生肿大。
防治措施
1、VNNV
●选择健康无病毒的亲鱼进行苗种培育。
●对受精卵进行有效消毒,可有效灭活卵表面的病毒,如碘或臭氧可以有效的灭活病毒。
●对育苗室、育苗池和器具进行消毒处理,如卤素类、乙醇类、碳酸及pH值12的强碱溶液可有效消毒。
●及时捞出死鱼深埋,并进行池水消毒。
●切勿交叉使用渔具,如非使用不可应消毒后再使用。
●进排水需要体检做好病毒检测,以免引入病毒。
2、RANV
●要选择活力强、无病害、体表无损伤的优质鱼苗,加强对苗种的检测,在进苗种的时候可以先送至相关机构进行检验,确保没有携带病毒。
●为防止病毒的传播,在放苗前一定要做好清塘消毒的工作,定期晒塘,先将原来的池水排空,然后把池地整平后暴晒半个月,再新进半米左右的水,用漂白粉或石灰水溶液进行彻底消毒。
●水温在22.6-25.5℃是虹彩病毒发病的高峰期,水温降到18℃以下时发病较少,但温度不易太低,温度太低幼苗摄食量会减少,导致抵抗力下降,易引发病害,所以要求我们在养殖过程中控制好水温。
●平时注意池塘水质和底质的管理工作,定期换水,保持水体的稳定,多用氧化性的改底产品进行改底,减少一些病菌的滋生,避免水环境变化对鱼的影响。
●饲料的投喂要合理,不宜过多,投喂过多会导致鱼体肝脏负担过重。同时可内服一些保肝护胆的中草药来提高鱼的体质和抗病力,提升免疫力以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目前,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和报道了这些病毒,但是对这些病毒尚无适当的疫苗或药物可以有效防治。因此必须以防为主,把一些工作做到前边,例如平时的池塘底质和水质的管理、养殖过程中鱼自身的免疫增强、抗病力和保健工作都要做到位,做好这些预防才能减少疾病发病的几率,从而保证养殖效益。 □吴尽言
上一篇:
下一篇:
珠三角小鲫鱼破七
上一篇:
下一篇:
珠三角小鲫鱼破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