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破解基层医荒不妨打造医疗共同体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0年05月23日
版次:
02
| 来论 |
“500万元设备落着灰,人才断档10余年”“委培生违约也不来,大医院赤裸裸抢人”……近日,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以数量荒、专业荒、梯队荒、结构荒为特征的“医荒”现象在部分县乡两级医院凸显,直接拉低了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的获得感。缺医少护之下,医疗强基层、分级诊疗等医改举措随之萎缩。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存在不小差距,亟待尽快完善。
近年来,尽管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得到有效优化,但不容否认,医疗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一直存在,甚至局部存在扩大之势。报道透露,“某县医院招10个事业编,只要是医学本科,无需考试直接录用,最终只招到3个,7个指标作废”,这虽是个案,但却真实呈现了县级医院招人的窘境。县级医院尚且如此,镇级医院的情形更可想而知。这种尴尬该如何破除?可能还得从根上寻找破解之法。
有人总结,基层闹“医荒”有两大原因,一是专业医学人才“引不进”,二是基层医疗人才“留不住”。这一判断大抵不错,但还是偏于表象和外围。如果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医学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你就会发现一个颇为无奈的事实:县级医院与市级、省级医院都是在为公众的健康护航,但却在现实中呈现出竞争、比拼的一面,并非主观故意,确是客观事实。尤其在人才招聘方面,几乎直接注定了县级医院“没上场就已经输了”的结局。
这其实是一个易见的结论,县级财政再怎么充裕,也不够上一级政府“豪气”。尤其一地的收入水准总是与当地的生活成本正相关,这也就注定了县医院不太可能开出比上级医院更好的待遇,加上职业发展方面的比拼全线处于劣势,能去上一级医院的肯定不愿意待在基层医院。如此来看,基层闹“医荒”似乎是一个无解的死局。不过,小打小闹解决不了的问题,大刀阔斧改革未尝不会迎刃而解。
最近,国家发布《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要求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其中提出,要探索实行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住证互认制度。推动公共资源由按城市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转变。顺着这种思路出发,是否可以对市级医院与镇级医院的关系进行重塑?比如组建市域医疗集团,将县级医院发展成为市一级医院的分院,其编制收归市一级医院统筹调配,打造利益共同体。
如此一来,县级医院招人就可以以市医院集团的名义对外发布,编制户口等在市里,只是实际工作地点在县里。同时,在医疗资源布局上,县级医院等市级医院的分院定位为疾病预防以及一般性疾病的治疗,并承担疑难杂症等的检查服务,市医院则侧重大病、重病的治疗,通过远程等手段为分院的检查出具结论、指导治疗。为鼓励医护人员下沉基层,可以对在分院工作的人员实施奖补,在职业发展等方面优先考虑;对于新进人员,则可以定下君子协定,约定到基层锻炼服务的年限。
一言以蔽之,解决基层“医荒”,需要创新思路,调适县级医院与上级医院的关系。在市域内打造若干医疗集团,对编制等资源统一调配,将潜在的竞争、“挖墙脚”变为合作、互惠互利,是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选项。
(胡一刀,时评人)
上一篇:
“头盔涨价”
下一篇:
◎围观·事件山东淄博◥>
上一篇:
“头盔涨价”
下一篇:
◎围观·事件山东淄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