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别再让普通的普通话影响脱贫进程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0年06月06日
版次:
02
普通话普及事关脱贫攻坚,更是推动贫困人口融入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一座基础桥梁。6月2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0)》(绿皮书),该绿皮书显示,对地处“三区三州”的云南怒江州的个案调查表明,村民掌握普通话对经济收入、家庭教育有直接影响。这般来看,讲好普通话也是一种重要的“本事”,而普通的普通话无疑影响到了脱贫成效。
普通话水平与脱贫进程正相关,可为佐证的新闻并不缺。早几年,全国政协一个扶贫调研小组同样是在云南怒江州调研,福贡县3个贫困村的9家贫困户中,8户仍深陷贫困状态,只有1户刚刚脱贫,而其脱贫的原因,是学了点修摩托车的手艺,还学了一点普通话。普通话说得不好,竟影响脱贫进程?初看可能有些不好理解,但静下心来想想,完全符合生活经验。
一般来说,语言的功能在于内外沟通,使用方言固然得心应手,但效果局限于对内沟通,对外交流时“各执一音”就成了天然短板。这个时候,作为通用语言的普通话,其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某种意义上,脱贫必须打破封闭,走向更广阔的外部市场并与之深度连接。可想见的是,如果连沟通对话都费劲,开拓市场的效果必定大打折扣,营销、推介等也就容易沦为一句空话。
正是认知到了普通话对于脱贫的不菲价值,2018年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等就印发《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要求“要将普通话普及率的提升纳入地方扶贫部门、教育部门扶贫工作绩效考核,列入驻村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的主要工作任务”“要将普通话学习掌握情况记入贫困人口档案卡,消除因语言不通而无法脱贫的情况”。鉴于长期以来,一些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存在语言交流问题,日益成为扶贫的障碍之一,推广、普及普通话也就有了精准扶贫的内涵。
导致贫困的原因是什么?有学者分析,经济贫困、收入微薄等是表象,能力贫困才是背后的根源。随着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急遽转变,人与人、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懂得用一种大众的方式与人交流,正在成为一种日渐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能力。某种程度上,语言的渗透力有多强,可供做生意的场域就有多大。在陌生人社会,不是说方言不重要,它可以用来亮明身份、加速认同,但要想冲出一地一域,普通话是首选的必备工具。
不妨具体观察进城务工和在家择业的两个场景,前者比方说做保姆,一些家长考虑到小孩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阶段,一般对保姆人选能否说普通话极为关注,普通话就成了一项必备技能。至于在家择业,看似普通话没有太大用武之地,但事实上身处互联网时代,如果想要直播带货等,就对普通话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潜在的客户可不会入乡随俗,为了懂你的推介特意找来一个“翻译”,如此一来,时间、精力等成本未免也太高了。就此来看,学习普通话对于一些特定人群来说,无异于一种刚需。
脱贫攻坚战推进至今,已处在最为吃紧、拉锯的阶段。这个时候,固然需要拿出决战的胆魄与改革的锐气,但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同样不容忽视,比方说普及和推广好普通话,不再让普通的普通话成为脱贫“拦路虎”。
(胡一刀,时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跪拜”
上一篇:
下一篇:
“跪拜”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