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2版: 健康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盛夏防暑不忘养阳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0年06月30日
版次:
12
指导专家: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学术带头人彭康
夏至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盛夏。暑热为盛,在高温天气下,人很容易中暑。养生原则防暑为先,不忘养阳。
食疗消暑
夏日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可多喝绿豆汤、赤小豆粳米粥、荷叶粥、莲子百合粥或薄荷粥等。以下推荐几种消暑食疗方:
①清暑益气粥:西洋参5克,麦冬、石斛、西瓜皮各1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将西洋参、麦冬、石斛用布包好,加水煎30分钟,去渣留汁500毫升左右,瓜皮洗净后切成细丝,再将粳米加入煮成稀粥,以冰糖调味即可食用。
②芦根绿豆粥:新鲜芦根100克,绿豆50克,粳米100克。芦根切短,加水煎煮半小时后取出渣,再加入绿豆、粳米同煮,直至绿豆煮烂,加适量盐或冰糖调味即可。
③冬瓜扁豆粥:白扁豆20克,冬瓜(带皮)适量,粳米100克。白扁豆洗净后浸泡1小时,冬瓜切片或块,与粳米同煮粥,调味后即可食用。
④荷叶莲藕粥:鲜荷叶1张,鲜莲藕适量,粳米100克。先将荷叶洗净切碎,放入锅内加水煎汤,滤取汁500毫升左右,再将莲藕洗净切成小粒,与粳米一起加入汁中煮成稀粥,加白糖调味后食用。
预防中暑
中医认为,中暑分阳暑和阴暑。预防阳暑,注意夏日出门备好防晒用具,如遮阳伞、遮阳帽、太阳镜、防晒霜等,准备充足的饮用水及清凉饮料以及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藿香正气水、仁丹、风油精等,以备应急之用。
高温环境下,人们首先可能出现“先兆中暑”,表现为多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动作不协调等。如果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垫高头部解开衣裤散热,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可恢复。中暑严重者及时送院救治。
生活中,阴暑更为多见。夏日夜间露宿室外,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大量喝冷饮,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或呕吐腹泻,甚至造成口眼歪斜(面瘫)等病症。阴暑治疗以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为主,选用香薷散(香薷、白扁豆、厚朴)。中成药如藿香正气丸(液、胶囊)。
夏至养阳
俗话说:冬至养生,夏至治病。热极而寒生,寒生百病重。因此,这一时节的养生保健,除了防暑,避免暑伤气阴,也要注意保护阳气,顺应中医“春夏养阳”的养生规律。
夏至养阳,避寒措施包括:1.防腹中寒,睡觉时一定要盖“肚子”,不贪吃冷饮、冷食;2.防止头、脚、躯体受寒,正确使用电扇和空调,不宜夜晚露宿,更不宜运动后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3.适当吃点生姜,温通阳气。民间有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彭逢美 李凯欣 整理
上一篇:
“针眼”手术10分钟解除8旬妇三叉神经痛
下一篇:
上一篇:
“针眼”手术10分钟解除8旬妇三叉神经痛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