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无名组 7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0年07月28日
版次:
02
与茶坑村相对的,是新会著名的陈皮商业综合体——“陈皮村”。这是新会做大陈皮产业的创举,流转茶坑村闲置土地,斥资5亿,建一个集陈皮金融、产销、仓储、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陈皮“CBD”。李志豪便是在这一契机下参与到陈皮村的建设,也与茶坑村结缘。
彼时,李志豪辞去银行的工作,步入仓储物流业。陈皮晾晒需要充足的阳光,一场雨就能让村民损失惨重。陈皮村建立后,得益于银行工作时积累的仓储物流经验,李志豪也寻思如何将仓储物流技术应用到陈皮行业,解决存放的难题。
“那时仓储技术还未应用到陈皮产业,得自己摸索。”带着技术人员钻研,忙到无暇归家,他就铺张草席睡在仓库。多番探索,建成了完备的仓储物流系统。如今遇上阴雨天,可通过低温烘培技术,对果皮初步烘干再仓储,这解决广大种植户多年来柑皮“加工难”的问题。
看着茶坑村成为旅游区,他于去年在村里开了旗舰店。在他看来,当地拥有的启超故居、凌云塔等文物资源,且是优质柑的核心产区,引入具有市场规模的企业整合资源,实行“公司+基地+仓储+互联网”模式,实现公司与农户共赢,共同致富。
80后解说员◥>
“村里变成著名景点”
“这里是位于茶坑村的梁启超故居纪念馆。”40岁村民梁顺浓是纪念馆的解说员,为游人提供参观指引。
“当时纪念馆还没建,凤山和凌云塔杂草丛生”。在她童年时,启超故居仅是一座小院落;梁启超的书塾怡堂书室当作诊所使用。
物换星移,“沉睡”的文物资源盘活,旧村换新颜。1996年,梁启超故居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当地修建梁启超故居纪念馆,155平方米的青砖土瓦房,扩建成1600平方米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旅游景点,修葺一新。村里打造成旅游胜地,与陈皮村、小鸟天堂形成景区集群,游人络绎不绝。
这样的契机下,梁顺浓走上纪念馆解说员的岗位。对于梁启超一家,她少时仅从长辈寥寥数语中认识,不曾想近二十年来需要和他们“打交道”,时常查资料,温习其爱国报国的先进事迹。
“第一次见到梁思礼老人时,内心太激动了,终于见到了资料里的人。”印象中,梁老虽是有名望的院士,但和蔼可亲、笑容可掬。“我想和他合照,他也不摆架子。”梁顺浓说。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贡献。”担任解说员近二十年,在她看来,这份工作的意义,就是将梁氏家族的爱国情怀和良好家风,传给四方宾客。
90后村官◥>
“我想回村服务乡亲”
天微黑,大学生村官梁健安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皮肤被骄阳灼晒得有些发红。现年26岁的他是土生土长的茶坑人。
在他7岁时,父亲离世,母亲一人撑起家,日子过得拮据。天一亮,母亲就赶车到工业区打工,夜深才回到家中。“我要变得更强大,帮妈妈撑起家。”童年时的梁健安心里暗想。
少时与同伴在图书室借阅《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人物的故事书,加之梁启超爱国奉献的故事口耳相传,梁健安立下愿望:当一名警察。“因为出身底层,又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所以想变得坚强,有力量。”
自小在村里长大的梁健安渴望能到大城市工作和生活,看看外面的世界。高三那年,他铆足劲学习,考上了警校。毕业后,他在深圳当过辅警,亲历了大城市的快节奏和高压力。
数次返乡,让他目睹村里与大城市互联互通。新会开通高铁,融入广深经济圈;村里有了直达市区的公交车。母亲年岁增长,不再外出打工,在纪念馆旁摆了档口,售卖陈皮、凉果,旅游旺季时一天可赚四五百元。这让他萌发了返乡的念头。适逢当地选聘大学生村官,他选择了回到从小生活的地方。
现在,梁健安勤恳地服务着乡亲们。当地积极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用良好的党风锤炼干部队伍,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组织保障。“我很喜欢现在的工作。”在他看来,村官与警察,都可以通过努力,帮助有需要的人。
南方农村报记者 袁瀚
实习生 唐瑞谦
上一篇:
“爆雷”
下一篇:
——· 后记 ·—— 茶坑村的
上一篇:
“爆雷”
下一篇:
——· 后记 ·—— 茶坑村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