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暴雨之后,警惕水稻细菌性病害暴发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8月13日版次:07
  暴雨之后,警惕水稻细菌性病害暴发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少泽

  近日,受到台风影响,广东多地遭遇暴雨,对我省水稻种植产生了较大影响。记者了解到,台风和暴雨易造成水稻伤口,再加上高温、高湿、连阴雨天气等气候条件,这十分有利于水稻常见病害——水稻细菌性病害的扩展蔓延,加重流行!
  在广东省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防控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农作物病虫情报中显示,我省细菌性条斑病整体偏轻、局部中等发生,其中粤西、粤东沿海发生较重,预计发生面积180万亩次;白叶枯病整体发生偏轻,其中粤西稻区发生较重,整体发生面积约100万亩次。
正确识别水稻细菌性病害
  植物细菌性的病害需用专用杀细菌的农药进行防治,但水稻细菌性病害因为表现症状易与部分真菌性病害及虫害症状相混淆,加上其传播速度快,极易错失防治适期,故水稻细菌性病害发生的区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在水稻细菌性病害在发病初期进行准确判断十分重要。
  水稻细菌性病害的主要症状有快、烂、臭、脓(或晶)等特点,可单独或综合以上特点进行田间诊断。
  水稻白叶枯病一般为害叶片,病菌从叶片的叶尖或叶缘入侵后,产生黄绿色水渍状条纹斑点,后沿叶脉或中脉迅速向下伸展成条斑,有时病斑可延伸到叶片基部或叶鞘,病斑由黄绿色变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病部与健部界限明显,边缘常表现波纹状。病斑黄褐色逐渐变成灰白色,叶片干枯。当空气潮湿时,病斑表面常分泌黄色珠状菌脓。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侵害叶片,病斑初呈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逐渐沿叶脉方向扩展。扩展时受叶脉限制,病斑呈细线状或短虚线状,黄褐色。田间湿度大时,病部表面有蜜黄色菌脓溢出,呈露珠状,密密集生,数量比白叶枯病多且小,干结后呈黄色树胶状小粒,形如虚线,不易脱落。
细菌性病害需综合防治
  水稻细菌性病害在高温高湿以及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很容易被暴发,一定要做到常观察、早发现早防治。
  一是加强田间管理。铲除田边杂草,减少部分水稻细菌性病害的寄主;搞好肥水管理,培育壮秧,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完善排灌体系,不漫排漫灌。
  二是发现疑似植株要及时跟踪、鉴定。对已确认为水稻细菌性病害的植株要结合天气预报,及时喷药防治,4—5天一次,需连治2—3次;抽穗前5—7天和抽穗20%左右共喷药预防2次,可有效预防细菌对稻穗的侵染。
  目前,生产上使用的主要防治药剂有20%噻菌铜悬浮剂100ml/亩,或20%噻唑锌悬浮剂100—125ml/亩,或20%氯溴异氰尿酸·硫酸铜可湿性粉剂50—60g/亩等,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具体用药种类和用量,请咨询当地农技推广部门)。
  具体用药方案,在秧苗3叶期或拔秧前各喷药防治1次,可亩用20%噻菌铜80-100克、20%噻唑锌80-100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在暴雨过后,注意检查历年常发病田块,一但发现零星病株或发病中心,需立即用药防治,可选用40%春雷·噻唑锌50—60克/亩、20%噻唑锌100—125克/亩,施药时可混用碧护等植物生长调节剂。
  需要注意的是,喷药防治时应从外围向发病中心施药,发病中心宜多喷药,间隔5—7天再防治1次,连防2—3次。同时,加强肥水管理,避免串灌、漫灌和灌深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