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5G+人工智能,养猪更轻松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08月20日版次:06
  南方农村报记者 曾慧玲

  食品生产车间内,一台台全自动化的包子机井然有序地摆动,一个个大小均一、花纹美丽的包子整齐缓缓向前滑动,最后打包成箱被送往全国各地。
  这就是正大集团食品全自动化生产的过程,从和面→放馅→包包子→饧发→蒸制→速冻→包装,整个生产包子的工序无需一人即可完成。
  正大集团与时俱进,顺应潮流,早在2019年年底,便与中国移动签订“5G+”合作框架协议,注重打造5G+智慧种植、5G+人工智能养殖、5G+食品产业链等,探索5G商业新模式。
◥◥养殖端
数字化让猪更好养

  正大集团广东区资深总裁杨军介绍,目前正大集团养猪基地基本实现了数字化运作;到明年底,所有养殖场将全面实现数字化运作。其中,猪脸识别、芯片技术等是基于5G+技术之上的。
  通过数字化养殖,可以实现“人养设备、设备养猪”。也就是说,智能设备和技术在帮助饲养人员减负的同时,更加准确地记录了每一只猪的实时信息。杨军介绍,正大集团自四十年前便开始研究农场管理系统,现已升级为猪博士系统。以前一对夫妻养500头猪都累,应用猪博士系统,可以养一万头。
  杨军告诉记者,猪博士系统可以让日粮管理精细化,观察猪的进食量变化,实现精准给料给水,让不同阶段的猪只享受精准营养。除了精准营养,还可以为猪测量体温,根据外部环境,实现自动化通风。此外,还能自动生成有关猪群psy、空怀数等生长信息的报表,一旦数据出现异常,就会发出警示,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一改过去随机、粗放的管理弊端。
  简而言之,数字化运作可以比人工巡检更精确,每一头猪都有自己的“猪档案”,记录了每一只猪的生长和健康情况,并对其种类、日龄、饮食等一系列数据进行详实标记,更省钱省力。杨军算了笔账,应用数字化管理种猪场,psy可提高7-8%,料肉比可提高0.1-0.2,相当于每头猪节省了70元的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正大集团于2019年底在广东遂溪投资了38亿元打造百万头生猪养殖产业链项目(以下简称“遂溪百万生猪项目”)。正大集团广东区财务财务总监颜庆伟谈到,该项目专门投入500万元用于数字化建设与大数据中心建设,将实现“一中心、两融合、三闭环、四一体、五协同”的整体建设目标,将生猪产业各个板块纳入到一张网上,对猪场数据化,同时对采购、生产、销售等全面数据化,与企业数据打通,从而形成产业园大数据平台。
  据了解,这是一个可视化、数字化、可溯源的先进现代信息化数字管理中心,将以猪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建设产业园数字资源中心,实现资源汇聚、整合、应用和共享。颜庆伟介绍,该项目将会促进新兴数字化技术与传统猪产业不断深度融合,深化落地场景;而且通过信息技术将产品、品控、品牌串珠成链,形成生猪全产业链的闭环管理,有助于提升产业园信息化服务水平,进而形成增强生产、增强品质、创建品牌、促进营销、强化监督的协同效应,打造“数+云+端”应用模式的大系统、大平台、大服务,基于产业园数字资源中心,全面获取园区各智能多样终端资源。
◥◥屠宰端+食品端
可视化让健康看得见

  正大集团不仅在养殖端智能化,在食品端和屠宰端也充分运用了大数据。据了解,在正大集团的宰杀分割系统中,每个过程都有数据记载。
  正大集团(广东区)家庭农场事业部主管马骏介绍,从进场检查开始便生成生猪统计数据;进入静养阶段也会记录待宰数据;转入屠宰生产阶段更有生产数据;进行分割加工的时候也还会记录分割数据;当进入最后的质量检验关,质检数据也会被如实记载。可见,正大集团的分割系统,将每头猪分割前后的情况都通过数据一一统计,让屠宰环节实现数据可视化。
  据了解,正大集团已经拥有专属的猪产品自动化卤制线。杨军介绍,一头猪的60%将转化为鲜猪肉,20%转化为调理品,20%转化为熟食品。为迎合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口味,该自动化卤制生产线目前可以生产出八大卤系产品。
  食品端在数字化应用上,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无人包子(饺子)生产线。杨军介绍,正大在全国已经拥有青岛、秦皇岛和襄阳三条生产线,另有几条也正在建。
  记者进一步了解发现,该自动化生产线是全封闭的卫生环境、无人化的加工操作、高科技的生产模式,自动化程度高,可以随意调整皮、馅比例,使用操作方便,且制品表面光滑,花纹整齐,口感好,远远超过手工制作的产品。工厂内产品使用X光机和金属探测仪,进行最终的安全检查,然后自动封箱、入库,从而达到人工生产效率的20倍,一天可生产45万个饺子。
  关于未来,杨军谈到,真正实现食品安全,就要通过大数据把养猪做到可视化,遂溪百万生猪项目通过数字化管理,将实现食品可追溯和物联网可视化,让消费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看得见的健康。正大集团将会随着5G技术的推广,不断创新升级产业链,继续在食品可追溯和物联网可视化层面进行探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