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干部倒贴不利于村集体经济发展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0年09月19日
版次:
02
近日,据“半月谈”消息指出,日常办公经费解囊相助,项目工程费用举债垫付,公务接待考察自掏腰包……记者调研发现,一些村干部在倒贴集体工作开支。受访基层干部表示,让村干部自掏腰包办公家事并非基层工作的正常机制,有损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2020年第17期《半月谈》)
众所周知,干任何事业,都离不开经费支撑。当下,各地正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无论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还是人居环境整治,都需要大量资金。为解决所需的资金投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
可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资金投入保障问题的要求,需要解决什么样的投入保障制度才算是健全的、有哪些投融资机制可以创新、社会怎样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等问题。如今,某些村的工程项目需要村干部“补贴”,说明其村级经济缺乏自我“造血”功能,一旦村干部资金不够时,也可能走上“举债开发”的道路。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做法将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有些干部之所以自掏腰包,一方面是被架在那个位置上,迫于无奈只好硬着头皮上。有些村干部向上级反映经费不足的问题时,容易被上级当作“吐槽”而忽略,如果较真“要钱”,则会被认为其不愿担当,会被扣上不作为、慢作为的“帽子”。另一方面,村干部暂时隐忍掏腰包,或许是为了将来能获得更大“回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一现象都不正常。于前者而言,如此做法长期下去必然会消耗干部工作积极性;于后者而言,每一次买单的背后,都可能会滋生腐败。一旦村级经济有所富足,少数村干部还会居功自傲,认为这些都是自己“倒贴”的功劳,由此而造成的“弥补”心态,更是容易加剧“小官巨贪”的形成。
正如“半月谈”文章所指出的那样,干部倒贴的直接原因还是因为村集体经济薄弱、项目资金拨付不足、费用无法开支、层层报批难等。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的举措还是要规范工作流程,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同时发展乡村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对上级部门言,要在决策前深入乡村调研,鼓励“一村一策”,走出一条科学发展和因地制宜的路子。绝对不能乱摊派任务,安排一些超出村庄实际承受能力的项目。针对那些实在需要上马的项目,则应当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
对于广大村干部来说,工作时要量力而行,不能让倒贴成为常态。村集体可以通过盘活资源、引入市场资本等形式,来补足资金短板。同时,要灵活运用政企合作的方式,这样既能帮助企业打开市场,又能解决乡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困境。总之,乡村振兴不是某个部门某个干部的事情,农民是乡村建设的主体,广大乡村干部需要调动村民积极性,让大家共同参与进来。一方面可以减轻自己的动作负担,另一方面也能打造长效机制,使乡村建设的效率更高。
(杨潇,金融从业者)
上一篇:
下一篇:
“致幻蘑菇”
上一篇:
下一篇:
“致幻蘑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