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1版: 农村财富·水产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阶梯式投苗 看数据卖鱼新型职业渔民带领周边30养殖户致富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0年10月24日
版次:
11
郭小龙养黄颡鱼自有一套,带动近30人养殖致富。
■ 达人档案
养殖达人:郭小龙
养殖品种:黄颡鱼
养殖所在地:江西南昌铁河镇
养殖特色:分批投苗、分批出鱼,降成本降风险;看准数据、善做规划,错峰卖鱼价格高
南方农村报记者 邓汉文
“赶紧把网收拢,准备出鱼上车。”入秋的寒风并没有阻挡郭小龙的出鱼节奏,近期,黄颡鱼新鱼开始上市,郭小龙想赶早出鱼,卖个好价钱。郭小龙是江西南昌铁河镇最早养殖黄颡鱼的养户,他是典型的“折腾型”养户,敢学敢养敢变通,他的养殖理念引领当地养殖潮流,带动不少养殖户转型。
率先养殖人工苗
赚得第一桶金
郭小龙老家在赣江边上,祖上都是以打渔为生的渔民,他从小对水产有着深厚感情。早在2000年,郭小龙便开始承包大水面养殖四大家鱼,后由于环保政策限制,养殖5年后退出水产养殖业,又到福建从事远洋捕捞工作了4年。
2009年郭小龙带上全副身家回到老家铁河镇承包鱼塘养鱼。在偶然的机会上,郭小龙得知浙江地区人工繁育黄颡鱼苗已经逐步成熟。相比当时江西省内以捕捞为主的野生苗,人工繁育的黄颡鱼苗优势明显,郭小龙认为“人工繁育黄颡苗就是个巨大宝藏。”
2010年郭小龙从江西奔波千里,到浙江湖州地区考察市场,期间,他拜访繁育苗场、养殖场以成鱼流通商,摸索和学习黄颡鱼养殖技术和新理念。
历经一个月的拜师学艺,郭小龙用面包车拉着2万尾黄颡苗回到江西,开始养殖黄颡鱼。据郭小龙回忆,由于初次养殖缺乏经验,第一造鱼不少出现黑身、长不大的情况,但是效益却出乎意料的好。当时,铁河镇流通市场主要以野生黄颡鱼为主,规格在0.5两/尾,量少成色差,郭小龙以2-3两的商品鱼一下吸引市场注意,不少流通商争抢提价预定,郭小龙也因此赚得了养殖黄颡鱼的第一桶金。
懂分析善规划
阶梯式投苗降风险
如今,养了11年黄颡鱼的郭小龙已经自成了一套养鱼经。“单从投苗上,就要下功夫。”郭小龙介绍,每年4月份中下旬开始投放部分秋苗,大约30-50头/斤,5-7月份持续投入春苗,或者将水花标粗至800-1000尾/斤规格的鱼苗后投放;当养殖周期达到130天左右时,开始分批出鱼,出鱼规格在2两以上。“分批投苗和分批出鱼主要是规避养殖环节过于集中,同时降低成本和风险。”
郭小龙提到,4-7月份投苗阶段的条件变化大,需要谨慎注意,每批次投苗的成活率都不同,也导致养殖成本不同。例如,水花标粗需要注意温度变化,同时也要考虑营养物质供给,尤其是在水花还没开口前,暂不需要培养轮虫,依靠水花内源性营养吸收。“轮虫培养太早甲壳容易硬化,水花开口吃后消化不了,成活率会大打折扣,每个小环节都很关键。”
在微小处谨慎,再规划做统筹,是郭小龙最大的优势。很多养殖户缺乏对市场行情的判断,郭小龙则擅长在数据中看准市场,做好养殖规划。他通过饲料企业、流通商和苗企进行数据整理,包括每年的投苗量、阶段性的存塘量,以及各产区水花成活情况等。“做好市场数据调查,就可以了解供需情况,避开出鱼高峰期,获高价。”
郭小龙将自己定位为“职业渔民”,不但懂得利用市场营销学的思维规划养殖,分析市场供需差异,他还积极参与每年江西省农业相关部门开展“基层职业渔民EMBA课程”,努力提升工商管理能力,为自身养殖场运营扩展、规划、运营,做好长远规划。
带领周边养殖户
推动当地养殖变革
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郭小龙养殖黄颡鱼的效益一直不错,这也引得铁河镇周边不少养殖户都过来参观学习。郭小龙也非常乐于分享自身的养殖技术和理念,帮助周边养殖户解决种苗、流通以及病害等多方面问题,现逐渐形成近30人的黄颡鱼养殖群体。
据悉,当地流通资源不畅顺,而且运输路途较远,养殖户集中出鱼时容易遭到压价的情况,导致出鱼效益偏低。郭小龙会提前统计周边存塘量,按照养户“缓急轻重”的原则,让资金压力大的养殖户优先出鱼,规范出鱼节奏,避免拥挤抛售,让整体养殖户效益得到最大化。
事实上,2015年前后华中地区才逐渐兴起养殖黄颡鱼,江西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养殖户仍在观望,普遍担心养成、流通、效益等诸多问题。像郭小龙这样有经验、有实力的养殖好手,成为了推动当地养殖升级转型的中坚力量。他自己也因为养殖效益好,今年计划将规模从200亩扩展到500亩,其中480亩用来养黄颡鱼。
郭小龙养黄颡鱼自有一套,带动近30人养殖致富。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青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成立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国青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成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