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2版: 健康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O臂”辅助,脑起搏手术更精准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0年10月27日
版次:
12
72岁李伯(化名)患有帕金森病10余年,近年药物治疗效果减弱,手抖、身体僵硬等症状控制不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日前,他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了O臂辅助脑起搏手术(DBS),精准定位植入脑起搏器后,肢体异动症状明显缓解。
据了解,O臂术中影像系统和导航系统引入DBS术中,进一步明确了刺激器电极的位置,显著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精准定位植入起搏器
据李伯家属描述,罹患帕金森病的李伯,因手抖、身体僵硬等症状,长期需要药物治疗,病史已有十余年。直至近年,药物控制效果越来越有限,症状反复并加重。听说严重的帕金森可以手术治疗,于是决定来广东省人民医院求医。
以周东主任为首的神经外科团队,对李伯进行术前详细评估,符合DBS手术标准。手术由周东主任和科室的秦琨博士主刀。
为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医生们在术中引入了O臂术中影像系统和导航系统。首先定位好脑内需要刺激的核团靶点,通过立体定向头架,从额叶切两个口入路,将刺激电极放置入预选的目标核团,精准地将电刺激器放入脑内靶点。
术后李伯手抖、僵直等症状随即缓解,取得良好效果,自感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O臂提高手术安全性
秦琨博士介绍,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又称为脑起搏器。由于帕金森病是脑组织发生退行性病变的一种表现,通过在患者大脑植入脑起搏器,持续对脑组织核团靶点进行电刺激,纠正异常的大脑电环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目前,DBS手术主要用于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癫痫等神经性疾病,以及强迫症、神经性厌食等精神类疾病的治疗。
能否精准地将电极放入脑内的目标位置,是决定该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以往放置电极主要通过立体定向专用头架在MR和CT的帮助下完成,操作复杂。随着电生理监测、O臂的加入,手术越来越“简单”——利用O臂术中CT影像,与术前磁共振影像融合,能够更为精准地确认靶点;在放置电极的过程中,再用O臂和导航系统扫一次,也进一步明确了刺激器电极的位置,同时确认了颅内的基本情况,提高了手术精确性和安全性,手术操作更为顺畅,而整体手术费用并不会明显增加。
据了解,O臂术中影像系统可应用于术前、术中、术后图像,推动了神经外科精准医学的发展。除了帕金森DBS手术,;O臂也广泛应用于脑肿瘤、脑出血等颅脑手术以及脊柱手术等。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郝黎 张蓝溪 靳婷
上一篇:
微创矫形手术后,足趾畸形纠正理想。
下一篇:
七旬阿婆“X型腿”行路难
上一篇:
微创矫形手术后,足趾畸形纠正理想。
下一篇:
七旬阿婆“X型腿”行路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