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打造可复制的城乡融合“现象级IP”

党国英等三农“大咖”调研、献策英德连樟样板区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11月10日版次:03
  “我在村里种坚果,还修了民宿。但是村民不理解,为什么做农业还要修这么多漂亮的房子。老师,这个怎么办?”谭国荣问。
  “不要担心,乡村民宿前景广阔。农村产业兴旺,不能依赖政府输血,要靠老百姓走出路子。”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回答。
  对话的这一幕,发生在英德连江口镇连樟村的田间地头。日前,由党国英、梅州市蕉岭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尧生、两山智库秘书长周虎城等组成的专家调研团来到连樟样板区(以下简称“样板区”),为当地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新发展出谋划策。
党国英:
走出新型山区城镇化道路

  “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在山区内部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走出一条新型山区城镇化道路。”党国英认为,英德市及样板区要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应该以强化市镇功能为核心,进行山区城镇化模式创新,发挥出农村的“最大潜力和后劲”。“城乡融合应以城市化为引领,不能脱离城市化空谈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党国英说。
  “农业不养人,不能寄希望于用农业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不能把乡村产业局限于搞扶贫车间。”关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党国英认为,不能停留在村民小组的层面搞产业建设,应建立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立足英德的现实情况,他指出,要加强统筹规划,发挥市镇一级对农村的辐射作用,营造良好的投资和营商环境。
  目前,样板区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指标较少,当地积极探索、制定土地入市交易的制度和规则。“目前只允许土地经营权转让,有很大局限性,流转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对此,党国英表示,从长期来看,土地入市交易具有强大的市场动力和前景,应当积极探索产权制度改革,释放土地入市交易的活力。同时,政府应该提供担保,确保农民将土地用于抵押贷款后,有将土地赎回的机会。“通过软约束和硬约束相结合,保障农民和农村在土地入市交易中的权益。”党国英建议。
卢尧生: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农村村情、民情和地情复杂,城乡融合发展不是把产业、治理、党建等各项工作简单相加。”卢尧生认为,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要从认识上提升对城乡融合的认识。”在卢尧生看来,乡村不仅属于农民,更属于全社会。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缩小城乡收入和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城乡社会保障达到均等化水平。
  “产业和经济是基础,没有产业振兴,就没有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卢尧生指出,英德和样板区要继续探索产权制度改革,扩大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来源,完善土地入市交易后的利益分配问题,实现村与村之间联动,为招商引资和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缺乏治理的农村是一盘散沙,治理有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要推动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此,卢尧生建议,在农村加强党建引领的同时,还要形成各项具体的制度,所有的集体事务应公开,保障村民的知情权。样板区可以发挥村民理事会等自治组织的作用,通过理事会协调项目招标、土地整合、土地集中发包租赁等村务,做到“人人有组织,事事有管理”,自治组织也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周虎城:
完善产业品牌建设和营销能力

  “样板区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应为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周虎城认为,打造连樟样板区,当地要把政策红利移植到农村基层,不应局限于人居环境整治,更重要的是挖掘乡村改革的红利,形成可推广的长期经验。“边干边总结边探索,既要有发展的成绩,又要有改革的干劲。”周虎城说,“样板区应打造城乡融合的‘现象级IP’。”
  “没有品牌特色,农产品和产业无法做大做强。”对于如何做优农村产业,周虎城认为关键在于推动当地产业的品牌化建设。针对样板区,当地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人文历史底蕴,通过故事加以包装,完善当地产业的品牌建设和营销能力。
  “把脱贫和致富相结合。”周虎城表示,要让村民在脱贫后继续寻求长效致富的道路,把传统的小农意识转变为现代商业文明。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人才的作用不可忽视。”在周虎城看来,城乡融合除了要发挥好当地长者、乡村治理能手的作用之外,致富能手、新型职业农民、返乡创业青年等将为农村产业的市场化建设提供支撑,并且还可以推动人才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具体到样板区,他认为,当地的乡村振兴学院可以起到培育人才的作用。
□本版撰文:南方农村报记者 袁瀚 卢晓科 见习记者 欧思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