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寰枢椎脱位7年走路像踩棉花

骨科名医原创术式助她复位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11月10日版次:12

  术前、术中影像对比,复位理想。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张阳 黄睿 吴炯林

  来自湖北的57岁高女士7年前从自行车上意外摔倒,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寰枢椎脱位,时不时觉得四肢无力,最近半年症状加重,走路感觉像在踩棉花。
  高女士辗转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了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手术。术后四肢活动自如,复查脱位的寰枢椎完全复位,顺利康复出院。
陈旧骨折致寰枢椎脱位
  据高女士描述,7年前她从自行车上意外摔倒时前额着地,随即出现四肢感觉障碍伴无力,活动受限,无法独自起身或站立。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寰枢椎脱位,经治疗上述症状好转,可以独自行走,活动轻度受限。
  最近半年来,高女士觉得症状再度加重,并逐渐开始走路不稳,感觉像在踩棉花,还出现双下肢冰冷感、双手精细动作障碍、胸部束带感等症状。经多方打听,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外科就医。
  接诊的艾福志教授详细检查,结合高女士的临床资料,诊断是由于陈旧性齿突骨折导致的寰枢椎脱位。
  “齿突骨折后,前方游离的齿突与后方枢椎之间形成畸形愈合骨痂,寰枢椎之间存在广泛的骨性连接,长在一起了。这使脱位的寰枢椎复位困难,即临床上所说的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艾福志教授表示。
经口咽前路手术松解复位
  据介绍,寰枢椎即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颈椎,后方毗邻延髓、颈髓等重要的神经结构。寰枢椎脱位后,由于脊髓受到压迫,患者常出现的症状包括颈项部不适,左、右转头受限,四肢无力、麻木和大小便障碍,严重者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吞咽障碍等症状。
  “如果高女士在7年前出现寰枢椎脱位时,及时接受规范治疗,病情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艾福志教授提醒,发现寰枢椎脱位时,应该及早就医,接受规范治疗。注意避免低头、屈颈的高危动作,尽量佩戴颈围固定颈椎。
  对于高女士这种情况,单纯后路手术无法解决脊髓压迫问题,必须通过前路松解、减压。陈旧性齿突骨折导致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以及颅底凹陷症,是最常见的需要行经口咽前路手术的情况。如手术不当,会出现瘫痪甚至猝死等高风险事件。全国能完成此类上颈椎手术的医生实际很少,艾福志是其中之一。
  艾福志教授介绍,高女士的情况原则上需要经口咽前路截骨松解,如果可以松解且复位理想,直接从前路进行固定,手术则完成;若不能松解,则需要采取备选方案,即经口咽前路直接切除压迫脊髓的部分第二颈椎,进行脊髓神经的直接减压。
原创技术纠正难复性脱位
  经过科室讨论,艾福志教授团队决定进行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手术。
  据了解,TARP系统是由我国骨科专家尹庆水、艾福志团队研发的原创性技术,历经20年研究,已治愈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症等颅颈交界区疾患的患者,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关注和好评。
  为了保障复杂高难手术顺利进行,专家团队进行了周密的术前规划,以及利用了目前国内先进的技术及设备,包括术前精确测量手术置钉参数、截骨松解部位,应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C臂、O臂术中三维重建,高速磨钻等。
  在做好前期充分准备后,9月4日,艾福志教授团队按计划为高女士实施了TARP手术。术中在松解寰枢椎两侧侧块关节后,发现寰枢椎之间可以活动,在术中大重量(12kg)牵引下,术中透视发现稍有复位,比预想的情况要好一些。
  按照既定的计划,医生们最终完成了手术,术后透视显示脱位的寰枢椎完全复位,神经压迫完全解除。高女士精神状态良好,四肢活动正常,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术后3天下地行走,康复顺利。
  术前、术中影像对比,复位理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