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女子罹患大骨结节病双腿剧痛

接受“私人定制”踝关节置换轻松走起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0年11月19日版次:11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张阳 黄睿 刘文宙

  从平凉到西安、北京,再到广州,跨越6000多公里,因罕见骨关节病双腿疼痛剧烈辗转求医的41岁张女士,于两个月前慕名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了“私人定制”的踝关节置换手术。目前行走自如,生活回归正常。
  据了解,此次手术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了个性化方案,综合应用了第三代、第四代的踝关节假体,实现术中最小截骨量,最大限度保留了踝关节,这样的手术方案在国内尚属首创。
骨关节病变坏死疼痛
  张女士是来自甘肃省平凉市的一名医护人员。她回忆,自己患上大骨结节病后,全身多处关节骨软骨出现进行性破坏。特别是最近半年,双侧踝关节疼痛难忍,尤其左侧踝关节症状最重,经休息、服药等保守治疗效果都不好,疼痛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为此,她走遍了甘肃省各大医院,尝试了药物、针灸等各种治疗方法,但关节疼痛没有缓解。由于长期病痛的折磨,张女士的情绪也变得日益焦虑,接近崩溃的边缘。
  据了解,大骨结节病是一种罕见的骨关节病,因骨关节软骨病变坏死及伴随的吸收、修复性变化,造成患者轻者疼痛,重者关节变形、功能丧失,严重影响生活。
  在与西安、北京多位医生交流后,张女士得知,由于她的距骨破坏严重,无法使用第四代踝关节假体进行置换,而采用第三代假体置换需要截骨量较大,且难度极高。她依然希望能够尽量多地保留自己的踝关节骨质。
  当了解到国内首例第四代踝关节假体置换术是由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完成,为寻求最佳治疗方案,张女士联系到该院创伤骨科专科宋卫东教授,前期在网上咨询问诊。经多方比对后,最终决定南下广州求医。
创新术式修复踝关节
  张女士入院后,X片显示双踝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左踝关节的病变与症状更为严重,距骨坏死、磨损严重并塌陷。
  宋卫东教授团队对她的病情反复研究、讨论,认为患者残存的距骨虽然无法按第四代假体标准进行常规的距骨截骨,但胫骨骨量较好,可以满足第四代假体的截骨量。经与患者商量,团队决定开创性地在胫骨端应用胫骨截骨更少的第四代infinity假体截骨技术,而距骨侧按第三代inbone截骨技术截骨,这样的手术方案在国内尚属首创。
  为保障手术顺利,宋卫东教授团队联系各方资源,为张女士订制了可以匹配第四代胫骨假体的第三代距骨假体,并大量查阅相关文献,手术前多次在模型上模拟操作,探讨术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手术是在C臂辅助下完成,医生们穿上沉重的铅衣、戴上铅帽,在放射线引导下完成精细手术。正如术前预测一样,在钻距骨假体固定孔时,医生发现患者距骨侧的厚度已极度薄弱,为避免钻破距骨,所有的操作都很小心,完成了距骨假体的安装。
  经过积极康复,术后两周,张女士顺利出院回家。宋卫东教授团队对张女士进行随访,利用微信远程指导她继续进行康复锻炼。术后两个月,张女士的关节疼痛症状明显改善,现在已经可以到公园散步、上下坡,在家赤脚走路也比较轻松,生活回归正常。
  宋卫东教授介绍,对于病变较严重的终末期关节炎患者来说,关节融合术或全踝关节假体置换术(TAR)是常规的治疗方案,都能有效缓解关节疼痛的问题。其中,关节融合术是将关节“焊死”在一个能支撑走路的位置,创伤较大,相形之下,全踝关节假体置换术可以更好地保留患者踝关节的运动功能。
  随着今年第四代踝关节假体在临床应用,患者选择更多。胫关节截骨量少,可尽量保留患者的骨质,假体预期寿命也更长。
  手术经截骨安装假体,保留了踝关节功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