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3版: 热土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桐子洋林场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0年12月05日
版次:
13
上个冬日,我专程从广州前往桐梓洋去看茶花。桐梓洋自林场兴建初期就种植了一大批高山油茶,就在场部后面的山坡上,至今已有五六十年的树龄,大都长得挺拔俊秀,枝叶茂盛,每年冬季开花时节,满树满树的繁花赤红鲜艳,光华夺目,就像一团团弥漫跳动的篝火。那一次,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受,进入林中,眼前高高低低、密密麻麻的茶花,在枝叶的簇拥衬托中,一律红瓣黄蕊,开合有序,如同一只只散发着红色和黄色光芒的灯盏,热烈、奔放而又内敛、典雅,令人目不暇接,连声赞叹。
据称,这片油茶林是粤东地区唯一成片的红花山油茶,是当年林场职工垦荒植树的一项功绩。实际上,这片油茶林还不是桐梓洋种植最早的一批油茶。在贯脚坪村,还有另一片油茶林。据老人说,这是当年桐新乡成立苏维埃政府时,驻地军民为解决食油问题而一起种下的,几十年来一直开花结果,至今仍在出产茶油,已成为不可多见的老油茶林。
由于林场的名称基本上都被写成“桐子洋”,场部所挂的牌匾就是“丰顺县国营桐子洋林场”,为尊重事实,以下在涉及林场的地方我都会写成“桐子洋”。桐子洋林场场部所在之处,名叫吊望岽,是方圆数十里之内坡势较为平缓的地方,场部是一座两层长方形楼房外加围院的建筑,前有群峰围护,后有青山环抱,公路就从门外通过,下边有梯田河流,邻近有村落屋舍,人烟和自然声息交融,一派安宁而美好的景象。
说起来,桐子洋林场有着一段今天已鲜为人知的历史,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意义。它的兴建可以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其前身有两个,一个是专门“改造”私营商贩的“商业林场”,设于1958年,叫丰顺县塘湖林牧场,有山地2000多亩,县里下放私商人员120多名来进行劳动改造,场址原在塘湖村附近一个名叫“半天雷”的山峰下面,由于半天雷常常电闪雷鸣,环境恶劣,几个月后场址就迁到了吊望岽;另一个是为了锻炼下放干部的“干部林场”,叫丰顺县桐子洋林场,与塘湖林牧场几乎同时设立,有山地16000多亩,场址在海拔700米的贯脚坪村,有40多位国家干部下放到此进行锻炼,并吸收了30多名青年农民当试用工,全场共有干部、职工80多人。
塘湖林牧场和桐子洋林场,虽然处在桐新村的地域范围,但均属县里直接管辖的国营林场,建场初期,桐新的塘湖、排畲、黄蜂溜、桐梓洋、杀人凹等六个生产队40多户、200多人划入林场统一领导,经济分开核算。随后,县里下放干部陆续回城工作,桐新的六个生产队重新划归北斗管辖,塘湖林牧场于1963年3月并入桐子洋林场,场址正式定在吊望岽,名称定为“丰顺县国营桐子洋林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间,桐子洋林场曾短暂开办“劳动大学”,知青时代又曾有三批共60多名知识青年前来落户,后来又先后回城安置。
塘湖林牧场和桐子洋林场,由分别设立到合而为一,为这一片大山中的土地谱写了新的篇章,最大的贡献就是垦荒造林,那保留至今的红花油茶林即是最好的证明,此外还有连片的老绿茶树、松林、杉林等。斗转星移,这些树木仍然生机勃勃,成为难得一见的森林资源,加上众多自然生长、繁殖的植物以及各类栖居的生灵,共同构成了充满野性、活力和可能的生态。目前,桐子洋林场已被梅州市列为市级自然保护区。 □李高枝
上一篇:
你比夜色美
下一篇:
上一篇:
你比夜色美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