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诗歌的使命是创造美好的人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2月04日版次:13

  黄礼孩,广州新年诗会创始人,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创办人,广州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大使。

  2021年新年诗会诗剧《感应》。

  1月14日,“自然,一切事实——2021广州新年诗会”在广州图书馆举行,诗意与魅力,守正与出新,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糅合,打造出一场贴近现代人心灵的诗歌盛宴,观者激赏。
  今年是广州新年诗会诞生的第13个年头。每年的新年诗会都成为广州这座城市奉献给市民的一份精神厚礼,民众在诗歌里获得心灵的安顿,在文字的力量里感受到生活由此打开。
  近日,南方农村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者”)专访广州新年诗会创始人黄礼孩先生,听他讲述他对诗歌、生命、自然、人类、生活的理解与思考。
让诗歌走向不同的空间与形式
  记者:2021第十三届广州新年诗会已于1月31日落下帷幕,请问今年的诗会有哪些特点?
  黄礼孩:2021年的新年诗会有几个特点,一是体量大,除了当天开幕式上智仁实验剧场首演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的《感应》之外,同时进行的还有诗歌声景艺术、交互数字诗歌装置、影像诗影展、自然空间诗学装置、诗人诗歌墙、诗景造境等动态及镜头的展示;二是时间长,一直从1月14日持续到1月31日,这是13年来,跨时最长的诗会;三是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从移动的舞台到诗歌的数字光影,再到声景诗歌的呈现,都与科技有一定的关系,目的是让读者感受诗歌新的魅力。整个诗会从诗歌墙的静态到光影的动态,试图打破“从诗人到诗歌”的呈现方式,探索诗歌可能的边界,让诗歌艺术走向不同的空间与形式。
  记者:今年诗会的主题是“自然,一切事实”,您确立这个主题是出于什么样的思考?您如何理解当下的环保理念?
  黄礼孩:人类的生活史是瘟疫、流行病和传染病伴随进行的历史,也一直是人类的文明史对抗瘟疫的历史。人与自然的发展史,有时处于一种可持续的平衡中,但也会以一种破坏性的方式进行。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绝不仅仅是危机与灾难的历史,同样也是人与自然的联系以及自然环境的默然再生的历史。
  今日,我们得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所带来的极其广泛的世界,去思考这一相互关系之间的巨大影响。为什么人们不断致力于建设人和自然相融合的环境政治,但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时时呈现出不稳定和大量令人惊奇的现象?我们必须到历史中去寻找新的答案。
  人类是宇宙精华、万物之首的自我幻想,把人类带入了歧途。人类的命运取决于我们与自然的新关系。后疫情年代,从自然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等多重角度去观察我们当下的生活,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情。人与动植物都是自然之子。只有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反观自身,去思考自然与生态伦理的关系,我们才能找到出口,才能进入时间的深处:恢复自然理想的神秘的再生能力,找回人在地球上安全、舒适的栖居。
诗歌就像建筑,寻找着场地的意义
  记者:广州这座城市,文化厚重,发生在CBD珠江新城的新年诗会是广州新的文化坐标,这让广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坚持13年举办新年诗会的城市,影响广泛,为城市赢得美誉和精神高度。您觉得当代社会生活拥有一场别开生面的新年诗会具有什么意义?
  黄礼孩:珠江新城的建筑群给城市带来新的景观,它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看得见的实力。但除了硬件,我们也得有软实力。当今时代,各种文化不断涌现,文化通过不同载体来表达,五花八门。毫无疑问,现代诗歌是当代文化的开路先锋,它是看不见的力量。
  每一个人都受制于自己的生存环境、教育程度、经济状态、社会治理,所以更多的人看到的是日常的生活秩序。诗歌是没有被商品化的稀缺存在,但它时时被忽略。我们的生活已经被教育为“凡是有用的才有价格”。“有用”让人看不见更宽广的“无用世界”,人被物化,人的世界也就彻头彻尾固定于某个圈层。
  我们应该知道,人生来是为了审美,人有思索生命意义的权利,仅仅活着是最低层次的要求。一座城市也这样,它首先得有历史的文脉和未来精神的高度,得有自己的气质和从文化中辨别出来的身份,而诗歌正好是城市空间与时间共生的心灵记忆,同时也是世界的洞见与想象力的光芒。从这个层面来说,社会生活需要诗歌加以塑造。
  广州新年诗会,为那些渴望却找不到精神之乡的人开辟了新的途径。一个渴望审美的人对诗怎么去爱都不过分。城市生活需要那么一个个心动的瞬间,让中国当下的文化抓住自己的新形象,同时提供另一种方法。
  记者:广州新年诗会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我们观察到,“珠江花城”楼盘项目连续三年作为协办方参与广州新年诗会这个文化公益事业,我们知道,在诗歌处于边缘化的今天,诗会得到商业赞助是十分困难的,您怎么看待这种合作?
  黄礼孩:广州新年诗会,它是一个精神与物质同在的互文关系,既考虑合作方的品质,也讲究诗性的内在诉求。我最初接触“珠江花城”这个项目时,了解到他们想追求一种诗性的栖居,他们也用诗歌来表达对生活、生命、自然、时代的感受,表现在文化上是一种心灵高度与企业温度。有内在共振的事物会走到一起。也许是诗歌女神暗中的牵引,新年诗会与“珠江花城”相互遇见。
  诗歌就像建筑,它寻找着场地的意义。“珠江花城”的初衷是建造一座宜居的文化大城,而诗歌是文化最先锋的力量,所以他们首先想成为诗歌这个精神的建筑师,之后才是花园的建筑师。“珠江花城”通过诗歌这个方向去发现一座花园的风格,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美的缔造者。我想,应该是“珠江花城”发现当一栋房子成为艺术品时,它已经不仅仅是“家”,它也许就是美妙的诗歌。所以合作,重要的不是相互之间回报的尺度,而是相互之间精神的一致与默契。对于广州新年诗会来说,有美学之心的机构过来支持,它传递了一个这样的理念:我们必须为我们居住的广州创造诗意的场所,它来自文化的敏锐和温暖的拥抱。
经典诗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存在
  记者:2021年,我们依然受到疫情困扰,各行各业充满了考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文学艺术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黄礼孩:2020年是灰暗的一年,2021年疫情依然困扰着我们。无论这个世界遭遇什么,生活还得继续。新的一年,我们得寻找到新的能量支持我们。无论灾难如何深重,爱、希望、信念得在生活中出现,这需要真正触动心灵、慰藉心灵的文学艺术来引导我们。自然之道,有时候我们很难理解,但人类的生存之道,得在公平、正义和审美的光辉下进行才有希望。文学艺术只有在与平等以及真、善、美相结合时,才有方向的意义。自然的危险与人类的迷失呼唤诗歌在场,它关乎神性、灵性与人性的融合和复苏。经典诗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存在,它不是直接的炮火,但作为文雅之事,是风度,也是深度,就像顾城说的,“诗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
  记者: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诗歌,诗歌是时代的记录与反映,但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把时间花在经典书籍的阅读上,而是更多地被互联网快餐文化所吸引,对此您怎么看?
  黄礼孩:今天面对的世界和人类生活已经不同于以往,科技的进步拓展了生活的疆域。互联网数字时代,人自愿或者不自愿地为科技所裹挟。从娱乐上来说,人类开发的电子游戏精彩夺目,还有各种玩乐的花招层出不穷。因为数字科技提供了巨大的魔力,想让学生专注于经典图书的阅读,十分困难。但未来科技再高歌猛进,它的源头还是在经典的书本上,知识来源伟大的书本,思想来源伟大的书本,心灵同样来源伟大的书本。所以说,要拥有不朽的生命力和想象力,还得去书本里寻找。
  诗歌从遥远的时代走来,在发展中不断地更新诗歌语言,成为一种繁茂生长的艺术,如果年轻人意识到创造的天赋来自诗歌,或许他们会重视起来。当代诗歌这个行当其实乐趣无穷,在里面可以找到从诗歌衍生出来的心灵上的朋友和生活美妙的去处。诗歌的使命是创造美好的人,要想让自己成为丰盈的人,那就从现在起,去读经典之书,比如去读这五十年来获得诺贝尔奖的诗人、作家的书,至少,你可以把整个世界通过有能量的文字融入你的内心。
□南方农村报记者 陈会玲 摄影 游坚
  2021年新年诗会诗剧《感应》。

下一篇:任他花草自争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