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州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3月23日版次:12
  南方农村报讯 (记者江玲 通讯员宋莉萍 査冠琳)3月20日,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建设规划论证会在广州举办。
  据悉,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首个中医类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建设,聚焦中医湿证理论源流与内涵、发病机制与规律、早期预警与干预、临床转化与治疗等4个研究方向,围绕中医湿证与主要慢性病防治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系统、规范、深入的全链条研究。
  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局党组书记余艳红致辞表示,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完善了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填补了中医临床方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空白。实验室领域特色明显,抓住“证候”这个中医学的重要突破口,为中医理论的创新和重大疾病的疗效提升提供了基础研究支撑,更好服务人民群众健康。
  会上,陈可冀院士受聘担任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伯礼院士、黄璐琦院士、刘良院士担任委员会副主任,姚新生院士、陈凯先院士、陈香美院士、侯凡凡院士、王琦院士、国医大师路志正、国医大师禤国维、国医大师周岱翰等受聘委员会委员。
  据了解,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于2007年依托广东省中医院启动建设,以提升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防病治病能力、协同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和产业提升能力为导向,结合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应急救治中心的建设,以科技创新助推广东省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

链 接
中医名家齐集研究湿证是为何?
  “湿邪不除百病生”,特别是岭南地区高温潮湿,湿邪是引发多种疾病的高发因素。临床许多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肾病、免疫相关疾病等,往往具有起病隐匿、缠绵难愈、累及多脏腑器官的特点,中医辨证论治,湿证是核心证候。
  “湿证研究非常具有临床价值。”“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湿证”是中医的概念,现代医学不认识“湿”,在治疗很多疑难病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就是没有解决“湿”的问题。其实,它主要是一种体质状态,第一,湿性的特点是黏腻,容易兼夹发病,带着几个致病因素一起发病;第二,病情复杂多变;第三,病程长,不好治愈。
  这次的新冠疫情,就是“湿毒疫”,容易复阳、二次感染,比‘非典’复杂多了,从治疗上看,即使治愈,也还有一些后遗症状。“我们的治疗都是从湿证入手,用到宣肺败毒饮、化湿败毒饮、麻杏石甘汤等方剂。中药治疗新冠效果好,主要是能够排痰、化痰、涤痰,没有痰就不容易复阳。”张伯礼院士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