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饲料防霉需要主动发现、及时回溯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3月25日版次:09

  猪只霉菌毒素中毒后临床表现不明显,一般不致死。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宗林

  饲料及其原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猪群的健康,其中霉菌毒素一直是危害猪场生产的因素之一。许多养猪场认为发现、辨识霉菌毒素比较难,霉菌毒素会产生怎样的量效反应也很难界定,即使加大预防措施,猪场内霉菌毒素还是无处不在。近日,南京农业大学临床兽医博士王金勇做客农财直播间,通过专业的角度深入探讨“猪场霉菌毒素藏在哪里”。
临床难辨识原因有三点
  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王金勇总结猪场霉菌毒素的三个特点。
  一是症状不容易发现。霉菌毒素是底色病,作为慢性中毒性疾病,群体中大部分猪只无异常,只有少部分表现亚临床状态或是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不致死。临床容易将其误诊为附红细胞体病、圆环病毒病、蓝耳病等。其实,猪场一旦出现两三个相关症状时,就应怀疑是毒素作祟,不要局限于流产、脱肛、八字腿等如此明显的毒素表现。
  此外,一些饲料添加剂也会掩盖毒素的症状表现,频繁的治疗压制症状后使得从业者忽略了霉菌毒素这一原发性因素,这也是症状不容易发现的原因之一。
  二是霉菌毒素具体表现认知差异大。“当前霉菌毒素的研究,部分滞后于生产发现”,王金勇谈到。霉菌毒素种类多,不同动物耐受差异大,单一毒素过高浓度的研究模式与生产实际问题差异很大,有些实验不具备代表性。如果宣讲者以纯科研实验的角度来探讨霉菌毒素危害,听众就会感知与自己场内见到的不一样,导致从业者认知差异大。
  三是发现方法需要更新。霉菌毒素是动态变化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养殖户主动去发现症状表现,结合饲料霉菌毒素污染水平和用料管理漏洞,来确认霉菌毒素问题。
多种毒素会产生协同效应
  从数据角度观察,霉菌毒素是影响群体健康与生产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阶段用药情况可以回顾过往猪群是否真正健康;繁殖成绩分析可以判断霉菌毒素是否来过。通过生产成绩与用药记录回溯,比较前后差异累积经验,分析霉菌毒素在其中的负面效应。
  关于国内专家如何看待霉菌毒素中毒临床(亚临床)症状,王金勇分享了芦惟本老师的观点与经验。当前国内猪料主要毒素可分为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其中部分区域肥育猪料还存在黄曲霉毒素污染。王金勇表示,毒素对于猪的伤害是量效关系,基于毒素水平可以将风险分为低、中、高三个水平。
  王金勇提醒,饲料中往往存在多种毒素,互相会有协同作用。国标的霉菌毒素上限是饲料是否合格的问题。大多数饲料中存在的霉菌毒素水平虽然不超国标,但足以对动物健康与生产性能造成损害,需要针对性强的脱毒剂解决。
界定风险水平对症下药
  具体来看几类常见毒素,如呕吐毒素水平达500ppb、伏马毒素水平达到750-1000ppb时,伏马毒素协同呕吐毒素就会导致胃肠道损伤,肠道屏障破坏、引起肠炎,病原与毒素进入血液增加,肠道菌群紊乱,可以说毒素是腹泻的不可忽视的病因与腹泻严重程度的操控者。
  当呕吐毒素水平达到500-1000ppb、伏马毒素水平达到500-1500ppb时,就会产生免疫抑制,淋巴细胞增殖降低,清除病原减弱,同时黏膜抗体分泌不足,消化道病毒病多发,血液特定抗体滴度不达标,为野毒入侵预留敏感个体,甚至导致免疫失败。
  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协同效应,则会损害生殖系统,不仅造成猪只外阴红肿、脱肛,还会影响发情排卵、胚胎发育等问题,造成产子少和仔猪八字腿等情况。王金勇告诫养殖户,在两三种霉菌毒素共存与协同的情况下,中等风险的霉菌毒素就可以损伤猪只健康与生产性能,轻则要钱,遇到非瘟拔牙情况更是大幅加剧误判淘汰损失。
  处理黄曲霉毒素一般采用吸附的方法;而吸附伏马毒素与吸附黄曲霉毒素完全不同,针对伏马毒素要精选证实可行的吸附剂,不能与黄曲霉毒素吸附剂一概而论;呕吐毒素难以通过吸附剂来解决,需要酶解处理;玉米赤霉烯酮存在较高的解吸附问题,酶解更高效。当猪场出现霉菌毒素中毒,除减少再次接触高毒素外,对症治疗与损伤修复也不可少。
  猪只霉菌毒素中毒后临床表现不明显,一般不致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