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3版: 热土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送灯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4月03日
版次:
13
这一盏烛火是专门为母亲点的。 插图 韦民
如果不是母亲年前突然辞世,我也许不会回老家送灯。
从部队转业后,我在离家百公里外的县城找到了工作,后来又买了房,结了婚,成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或是因为离家远,或是因为工作忙,我每年回家的次数不算多,但也不算少,差不多节假日都要回去。
送灯又称送花灯,是元宵节的重要活动之一。送灯是给故去的亲人送灯,以表哀思。我的老家在东北,当地对这项活动尤其重视。送灯时还要到墓前放鞭炮,意思让亲人知道。而送灯的意图,据说是让先人捉虱子的,具体何为,便不得而知了。
因为离老家远,我又不会驾车,且每年春节都要回老家过年,所以元宵节我一般都不回的,也就不参与送灯,都是父亲代劳,说句实在话,我甚至找不准先人们的墓地。
可是今年不同,母亲的突然离开,打破了我的一切行动计划。这时,我才忽然发现自己有很多事都没有来得及做,包括帮母亲买一双新鞋,给她洗一次头发,甚至再扶她过一次小县城的马路……
母亲走得很突然。那天,父亲有事没在屋,短短的一个小时,母亲便溘然长逝。
今年的灯是必须我送的,因为其中也有母亲的一盏,墓地的灯不同于家里的灯,两者不能混用。
我问父亲买灯了吗?父亲说早就买完了。于是,我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打车回家。
在我小的时候,农村送灯都是送面灯,或者萝卜灯、土豆灯。送灯有讲究,送多少要做到心中有数,家里有多少块墓地,就送多少灯。灯要分单双,单墓放单灯,合墓送双灯。双灯有两个灯芯。这些灯做得都很漂亮,中间放上豆油和灯芯。以前送灯不能太早,因为早了等不到天黑,油就烧干了。现在不同了,送的都是买的塑料电子灯,一块钮扣电池可以亮上几天几夜,也正是这个原因,送灯不用再等到天黑。
今年是年前立春,元宵节时已过谷雨。天暖了,陈冬的积雪消融,田野里和乡间的小路都很泥泞,我用一个方便袋提着灯深一脚浅一脚地跟在父亲身后往前走,路上有三三两两的村民经过,大家相互打着招呼,却漫不经心。
母亲的墓前已经有亲戚送的灯了,我数过,加上我这一盏,整好七盏,无意间摆成了北斗七星的形状。父亲在墓前放了一个爆竹,一道火亮在天空炸开,像撕裂春天的惊雷。
我的脚下全是泥巴,很沉重。我不时地回头看一眼,心里默默地祈祷:愿这北斗七星的凡间灯火照亮去天堂的路,让母亲安息。
从墓地回家的路上,经过一片树林。在我小的时候,这里的树木很茂盛,可是现在却只剩下几棵高的,其余都是近几年栽的树苗,断断续续的。在一棵大树下,我看到了年前我丢弃的衣物,五颜六色的堆在枯黄的杂草间,像一面面旗帜。旁边的大树上有一个喜鹊窝,一只喜鹊从窝里探出头,警惕地朝树下看。春天,是孕育生机的日子。可是,母亲却在春天来临之际离开了。
按照当地风俗,人死后,衣物是要丢掉的。母亲一生节俭,什么都不舍得扔,也不让我们扔,所以竟积攒了有几推车之多。有新的,也有穿过的。父亲不住地摇头叹息:“唉,她喜欢的舍不得穿,她不喜欢的又不爱穿,所以一年到头只穿那几件破旧的,何曾像个样啊……”
我和父亲到家时,天色已暗,天空中有云,看不见月亮升起。如果是往年,母亲会在家里的鸡架、狗窝、牛棚、井台,到处都点上一支蜡烛,预示着六畜兴旺。她还会用锯末拌上煤油,从自家门口,每隔两米撒一堆,点燃,一直铺设到大路边。母亲会在火堆前行叩拜大礼,很虔诚的样子,她说这预示着“一路进财”。可是,今年一切都是黑漆漆的。
父亲取了蜡烛,首先在大门口点一支。他说这是回家的路,一定要亮堂堂的,父亲没有说明,但我知道这一盏烛火是专门为母亲点的。母亲眼神不好,所以父亲才会格外在意。
父亲说按规矩还要烧一些纸的,于是他便在屋地中间烧起纸来,一时间屋里纸灰飞散,烟呛得人睁不开眼睛。我说:“少烧一点儿吧!”
父亲也不言语,只是依旧干他手里的事,于是烟更大了,纸灰摇曳。
“八月十五去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农谚有时候很准,窗外飘起雪花。熄灭了小村的灯火,只有我家门前那支蜡烛,顽强地闪烁着,我才发现不知何时父亲已经在那蜡烛外面加了一个灯罩……
□刘洪文
我和父亲到家时,天色已暗,天空中有云,看不见月亮升起。如果是往年,母亲会在家里的鸡架、狗窝、牛棚、井台,到处都点上一支蜡烛,预示着六畜兴旺。她还会用锯末拌上煤油,从自家门口,每隔两米撒一堆,点燃,一直铺设到大路边。
这一盏烛火是专门为母亲点的。 插图 韦民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已把你们遗忘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已把你们遗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