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手机回收”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4月20日版次:02
| 网议 |
  新闻背景:近日,网络上传出二手手机交易可能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二手手机交易存在哪些风险?旧手机中删除的个人信息能否恢复?我们的老旧手机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处理?
  @木须虫:二手手机回收率低,其实是经济问题。消费者旧手机卖不了几个钱,且有信息安全之虞,放在家里也不占地方,因而宁可闲置也不愿意处理;在处理端旧手机的拆解、无害处理,需要不小的成本,处理后的材料和产品又缺少市场竞争力。
  垃圾回收处理真正缺少的是,谁为回收与处理买单的机制问题。要想垃圾回收处理真正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必然要建立和完善关联的环保经济政策。譬如旧手机的回收处理,国家建立基金用于补贴回收处理企业,同时,对回收处理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税费实施减免,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都是可行且必需的。然而,目前相关的政策还不清晰,顶层设计亟待完善。
  @裴智勇:首先旧手机出售尽量到大平台、大型店里进行,尽量避免通过个人渠道或小店。其次,旧手机换下来后,不要着急出售,出售前除了恢复出厂设置、删除老旧文件外,可以选择下载“文件粉碎”类软件,对淘汰手机、电脑进行重复覆盖、复写处理。用户可将手机连接至电脑,先将手机内容全部删除,再向手机内写入新的大型文件,反复进行几遍,尽量将其空间占满。这样基本就可以保证旧手机内的个人信息和痕迹被彻底清除。
  另外,国家应明确回收者专业资质认定标准,出台更加详细的法规和举措,我们消费者才能对不明身份的回收者说“不”。在立法和制定规范时,应将二手手机个人信息泄露列入信息保护的整体范畴中,统一规划部署举措为提高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力度添砖加瓦。
  @杨朝清:在人的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的风险社会,将旧手机闲置家中成为一种保守却不失安全的策略。废旧手机一旦进入回收市场,消费者就难以把控、难以知道“后事如何”;一旦二手手机回收相关从业者的“欲望号街车”难以停在该停的地方,消费者就可以会遭遇信息泄露,个人隐私就有被侵犯的风险。为了避免自己利益受损,为了避免受到精神伤害,一些消费者宁可采取一种区隔、排斥的手段,对二手手机回收“畏葸不前”。
  二手手机回收难以给消费者带来有效的回报和激励,反而会“惹祸上身”;经过权衡与计算,让旧手机闲置在家尽管不是“最好的选择”,却是“最不坏的选择”。回收渠道利润高、拆解企业利润薄,成本倒挂、手机回收处理系统尚待完善,导致二手手机回收的市场活力难以被充分激发出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