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分区防控预示着怎样的未来?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5月13日版次:09
  随着《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方案(试行)》5月起正式施行,除种猪、仔猪、无疫小区生猪外的其它生猪不可向大区外调运。分区防控在实践中可能存在哪些困难,将为产业带来哪些调整?笔者整理了一些行业观点。
  首先,实践起来的困难在于各个区域自给率情况差异。各省自给率达到70%左右是分区防控实施的基础,但许多业内人士反馈,部分地区产能恢复并未如此快,分区防控可能会给当地供给带来压力。
  笔者认为,这种压力是短期的。在保供给的政策背景下,销区放松了对养猪的限制。近年来消费热土华南、西南、东部地区新建产能众多,新建产能完全释放产能还需要时间,但可能也就1年左右。根据消费和生产的整体统计,区域内自给自足理论上是合理的。
  第二个担忧来自屠宰加工产能的分布。目前来看,过去生猪养殖企业与屠宰场的发展没有合理匹配,销区屠宰场多,但养殖量不够,不能满足屠宰场需求量,可能会形成闲置产能,甚至面临经营困难。
  笔者认为,政策发布有一定的引导性质,即着眼未来,并塑造未来。分区防控推动屠宰加工产能向产区转移。而且从调猪改为调肉的思想已经提出许多年,企业早有所查。非洲猪瘟将其催化,未来屠宰加工产能的转移或许会加速。
  第三类担忧在于不同区域间猪价差较大。多数业内观点认为,分区防控对南方猪价相对利好,而对北方区域猪价则带来负面影响。其次也有观点认为,限制生猪跨区调运,改调猪为调肉,使得产区由屠企主导价格,可能会导致猪价下降。
  第四类担忧是消费习惯问题,中国人喜欢吃热鲜肉,强行改变消费习惯可能会遇到阻力。
  以上两类问题,笔者认为长期来看可以看做一类问题。未来五大区会结合消费市场需求,呈现出符合该区域特点的养殖、屠宰和调运模式。比如,销区的养殖场依然可以出产热鲜肉,以满足当地家庭烹饪偏好;而产区则可能更多的发展冷鲜肉、猪肉制品等,满足食堂、餐饮业等其它市场。短期来看的确会对北方猪价带来打击,但长期来看,南方养殖承载量有限,北方依然有发展优势,暂时短缺的屠宰产能也会在市场需求下增加。
  第五类担忧来自执行上的困难。行业人士认为,政策监管到位,是好事;监管不到位,会适得其反。其一是依然存在没有检疫票的生猪“偷运”现象;其二由于价差的存在,“点对点”调运的口子为可流通企业提供机会;其三冷冻肉或冷鲜肉的监管难度可能更大;其四执法部门工作量非常大,但配套相关执法部门工作人员较少。
  笔者认为,这是影响政策实施最大的困难。若执行不到位,联防联控效果会大打折扣。特别是近日北方猪价跌破9元/斤,南北价差超过1元/斤,这或将导致私运现象增多,管理难度加大。     □王之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