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城市人口首超农村,城乡融合需深入推进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5月15日
版次:
02
| 来论 |
日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公布。其中有两组数据格外引人注目。首先,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与2010年相比,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这也是中国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常住人口,标志着我国的城镇化率完成了决定性的一跃。另外,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比重大幅增加至23.81%,远超城镇占比。这说明,农村的老龄化程度已经很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流动人口的规模,也从1982年的675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近3.8亿人。尤其是近十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城乡人口变迁的发生,与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势头密不可分。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极大改善了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令整个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下,“乡土中国”正向“城乡中国”迈进。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崭新起点,如何处理好这一变化,让城乡群众生活得更有尊严,成为必须面对的课题。
在新的城乡格局下,大城市的居住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病开始显现。进城的农村人口不能享受城市人口相同的权益。虽然到去年底,我国已顺利实现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的目标,但受限于各种体制机制和保障条件,部分新市民难以在城市落户,导致他们归属感不强。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的持续减少与老龄化加剧,减少了劳动力供给,使农业生产受到严峻挑战。当这一代农民离开之后,农村可能出现无人务农的困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重要要求,为接下来的城乡关系指明了方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系列惠农政策持续推出、农村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一大批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打造,都为激活农村潜力创造了条件。
城市与乡村并非天然对立,也不应势同水火。城市有城市的优势,乡村也有乡村的机遇。无论是生活居住还是发展经济,城乡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只要有利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就应该鼓励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然而现实情况是,由于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不健全,农村要素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盘活,不仅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也影响了社会资本、城市人口入乡的积极性。
要想打破这一僵局,需要从机制体制上下功夫。城市方面,需要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提高新市民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农村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优化制度环境,重点围绕“人钱地”等要素,着力打破阻断、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瓶颈制约。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这种变迁固然令人欣喜,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才能描绘出更为美丽的发展蓝图,奏响更为动人的精彩华章。 (作者罗思丁,律师)
上一篇:
“小眼镜”
下一篇:
推动农业品牌建设地方政府该做些什么
上一篇:
“小眼镜”
下一篇:
推动农业品牌建设地方政府该做些什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