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建立小水河税站支持两阳武装斗争

阳春市潭簕村: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05月20日版次:03
  南方农村报记者 袁瀚 欧思绮

  近日在阳江市阳春市岗美镇潭簕村的红色展馆内聚满了来参观的小学生。讲解员讲述红色村的革命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小水河看起来很不显眼,却是重要的交通咽喉,在革命中是不可缺少的后勤保障。”潭簕村党总支书记陈业丰说。
  据介绍,解放战争期间潭簕小水河税站收入税款3.96万元,占到阳春县境内游击队税站征收税款的8%,为两阳武装斗争的开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保障。新中国成立后,小水河作为潭簕村的水利枢纽,助力村民们脱贫奔康。
税站为游击队筹款3.96万元
  阳江阳春市岗美镇潭簕村小水河税站铺仔寨流动收税点遗址,在当地是为人称道的红色旅游景点。展馆内一副副宣传画,勾勒出小水河往昔船只来往、商贸繁荣的景象。
  “谁掌握了小水河,就掌握了当地的税收。”潭簕红色展馆馆长杨岸辉介绍,
  1946年,武工队在潭簕一带开展革命工作,建立了良好群众基础。1947年,武工队在小水河与漠阳江交汇的潭簕村设立了潭簕小水河税站,解决人民武装的给养问题。
  “当时来自双滘、八甲、三甲、潭水等圩场的货船,既运载着粮、油、糖、纱布、煤油、药物等战时物资,也在小水河税站积极完成交税任务。”杨岸辉说,潭簕小水河税站共筹款3.96万元,占到阳春县境内游击队税站征收税款的8%,为两阳武装斗争队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保障。
  也因此,小水河税站成了“兵家必争之地”。面对国民党反动当局残酷的“扫荡”与“清乡”时,税站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一边做好革命后勤工作,一边开展激烈的武装斗争,始终坚守阵地,在当地人民追求解放的历程中,留下绚烂一笔。
  截至去年底,潭簕村红色展馆累计接待人次达到10万人以上。
环境整治使旧村换新颜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小水河是村里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不管是出行,还是运输货物,都要依靠它。”陈业丰回忆道,“密密麻麻的小船穿梭于河面,拉纤、扬帆和驳船的人都有,十分热闹。”
  89岁的村民刘元娟回忆,以前村民们种植甘蔗,由镇上的国营糖厂派船到村里收购,是村民们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我们经常在小水河边望着,每次看到糖厂收甘蔗的船来了,内心都会特别高兴,一家人的经济收入有着落了,日子更有盼头了。”
  但随着时代变迁,小水河已经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陈业丰介绍,上世纪90年代,村里终于通了公路,村民外出方便了,收入也增加了。
  虽然卸下了交通运输的重担,但小水河依然是当地重要的水利枢纽。陈业丰介绍,潭簕村地势低洼,经常遭遇洪涝灾害,为此,当地在小水河周围了安装电动水闸,并且每年都会为检查、加固河堤,便利农户排涝和灌溉农田。
  交通和水利设施的完善,为潭簕村脱贫奔康打下了基础。陈业丰介绍,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开展,旧村庄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吸引不少外流的年轻人返乡创业。“现在一头猪能赚五、六千元,收入比外出务工还高,年轻人纷纷回村里养殖生猪、鸡苗”。
  2019年底,潭簕村成功摘掉“贫困村”帽子,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30元。
分享: